▋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專區簡介

協會宗旨:

  1.  提供衛教資訊—提供正確的腸癌衛教知識,瞭解腸癌病友需要,加強病友與家屬對腸癌的認知。
  2. 提供諮詢服務—聯合各大醫院專業醫療團隊,來服務腸癌患者與家屬,並設置醫療諮詢專線電話,讓腸癌病友們不再孤立無助。
  3. 交流互動平台—組織一個讓諮詢團隊、腸癌病友與家屬們能相互溝通的園地,讓彼此相互交流、分享經驗也共享資源。

期望透過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所提供的服務,讓所有大腸直腸癌病友能獲得更多的資訊與幫助,讓所有腸友及家屬不再孤軍奮戰;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關心腸久事」帶到全台灣的各個角落。

▋大腸癌相關新聞

  • 怪手司機三餐「老外」 就醫驚見大腸癌8公分腫瘤
    自由時報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46歲的吳姓怪手司機三餐「老外」,燒烤、醃製、喝酒都不忌口,去年9月查覺不是便秘就是想上廁所卻排不出來,就醫時已經大腸癌第4期,腫瘤有8公分大且轉移到肝臟,經標靶和化療並開刀切除,醫師強調,病患不要放棄希望,持續化療和血液追蹤等篩檢,預後仍好。 中...
    健康書訊 2015-06-11 
  • 《醫學研究》標靶藥物像巡弋飛彈 可直攻大腸癌細胞
    自由時報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治療大腸癌新突破,中研院發展「標靶微脂體聯合療法」,找到至少3種胜肽,讓添加胜肽的微脂體藥物可以像「巡弋飛彈」直攻入大腸癌細胞,小鼠實驗證實有效且無副作用,成果刊登《科學轉譯醫學 》;預估10年內,藥物上市! 中研院研發新療法藥物 10年內上市&n...
    健康書訊 2015-06-09 
  • 食療「餓死」腫瘤? 婦直腸癌惡化
    聯合報 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39歲婦人1年半前檢查出直腸癌,腫瘤長約2公分,她怕裝人工肛門拒絕開刀,以為吃素能「餓死」癌細胞,最後腫瘤變大、轉移至肝肺,生命受到威脅。 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邱錫雄說,用食療或偏方想「餓死」腫瘤,根本是不可能的,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治療,9...
    健康書訊 2015-06-09 
  • 腸胃道手術後 93%有沾黏
    自由時報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腸胃道手術過後要注意腸沾黏危險!50歲吳先生曾接受大腸癌切除手術,半年後出現肚痛、便秘,之後更發生嘔吐和高燒,急診後才發現竟是術後腸沾黏引發的腸道阻塞。 衛福部統計,前年全台做過腹腔消化系統手術的病患超過53萬人次,且手術後估計有沾黏的機率高達93...
    健康書訊 2015-06-03 
  • 達文西手臂 不是「機器人在開刀」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許多病患誤以為,達文西手術已進展至「一個機器人在開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王照元說,其實仍要仰賴醫師操縱機械手臂。有經驗的醫師配合科技,能在直腸癌手術中盡可能保留病人的肛門,或保住女病人的子宮,讓她術後仍能穿白紗當新娘子。 高醫兩年前...
    健康書訊 2015-06-02 
  • 腸癌打「玻璃子彈」 存活13年
    蘋果日報 記者 蔡筱雯╱綜合報導 癌症治療新曙光!澳洲學者近日指出,醫生用「玻璃子彈」,即「釔-90」微球粒,注入人體治療腸癌,可延緩腸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甚至有腸癌病患接受治療後存活了13年,成效卓著。 澳洲皇家墨爾本醫院吉布斯(Peter Gibbs)博士近日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健康書訊 2015-06-01 
  • 停經了仍出血! 竟是大腸直腸癌
    自由時報 記者林近/桃園報導桃園市一名78歲婦女日前發現陰道突然出血且分泌物異常,原本經醫師診斷為子宮頸癌,轉至衛福部桃園醫院治療才確診是大腸直腸癌,目前已切除腫瘤,症狀也獲控制。主治醫師劉政賢說,該名婦女的家族有大腸直腸息肉症病史;她因腫瘤長在直腸前壁貼近陰道,才被誤以為是子宮頸癌,經桃園醫院婦癌...
    健康書訊 2015-06-01 
  • 少時肥胖 腸癌風險增2.4倍
    蘋果日報 記者簡竹君╱綜合報導青少年肥胖可能增加中年腸癌風險!美國哈佛大學及瑞典學者針對約二十四萬人、長達三十五年的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體重嚴重過重者,年約五十歲時腸癌機率是青少年時體重正常者的兩倍,至於肥胖者腸癌機率更是二點四倍。這是首項針對青少年體重與中年腸癌風險的大規模調查,前天刊登於英國腸胃...
    健康書訊 2015-05-27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