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帶著問題來找你時 不論是棘手的學校作業,還是朋友之間的狀況 你可能會很自然地想介入,替他解決問題。但臨床心理學家及青少年育兒暢銷書作者Lisa Damour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傾聽。
Damour表示,育兒過程中最有價值的一句話是:「你是想得到我的幫助,還是只是想發洩一下?」Damour說:「沒有這句話,父母很難好好教養孩子。」
這句話向孩子傳達了一個明確的訊息 你在這裡,願意傾聽。這能培養孩子對你的信任,也能強化親子關係。同時,當你選擇不急著介入或替孩子解決所有問題時,也在傳遞另一個重要訊息 你相信他有能力自己處理問題。
根據Damour的研究,大多數青少年更喜歡父母先傾聽。專家指出,陪伴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對他們的自信、獨立性與面對困境的韌性都至關重要。兒童心理學家 Tovah Klein說:「當你表現出對孩子能夠做到某事的信任時,他們就會學會相信自己,即使在困境中也是如此。」
此外,當孩子有一個可以自由表達問題與憂慮的安全空間時,他們也將學會用語言表達與調節情緒。Damour說:「談論感受應該能帶來情緒上的釋放。當人們把感覺說出來、用語言表達,往往就能讓那些感覺變得可控,進而走出情緒低谷。」
當孩子年紀漸長,向父母尋求幫助的頻率通常會越來越少,而這可能會令那些自認有能力、想幫忙解決問題的父母感到沮喪。Damour鼓勵父母指出,更重要的是要為青少年提供一個穩定、充滿愛心的傾訴平台; 當孩子感受到安全與理解時,他們才更可能願意敞開心扉。
Damour建議,當孩子主動分享煩惱時,先展現同理心,不要急著給出解方。可使用「反映式」與「肯定式」的語句,讓孩子知道你在聽,也認可他們的感受。例如:「難怪你會難過」,「你說的這件事真的挺痛苦的」,「我很抱歉你有這樣的感受」等,這些話已經能給青少年足夠的支持與安慰。
如果孩子對某件事一直放不下,父母可以繼續陪伴傾聽,再溫柔地建議暫時休息一下。例如:「我覺得你現在好像越講越糾結,不如我們先暫停一下,明天再聊?」多半到了隔天,孩子就已經釋懷了。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