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穀類的穀糧少了加工後的‘甜味’,保留了部分的穀物味和苦澀味,味道也更加平淡,因此須通過不同食材的搭配,幫助全穀糧增香提味。

全穀類的穀糧少了加工後的‘甜味’,保留了部分的穀物味和苦澀味,味道也更加平淡,因此須通過不同食材的搭配,幫助全穀糧增香提味。

全穀類或全穀糧近年成為健康飲食的新寵,但迄今仍有不少人對它卻步,理由是它“又粗又硬”。然而事實上,全穀類保留了穀物的完整營養,包括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只要掌握正確浸泡、煮法與搭配技巧,不僅能改善口感,還能讓營養吸收更完整。從糙米到藜麥,全穀類不難吃,關鍵在於懂得讓它變得美味可口,且攝取所需營養。

“請問全穀類到底是什麼?有哪些種類呢?這是不少營養師常被問及的問題之一。在現代健康飲食趨勢中,‘全穀類’被廣泛推崇為健康飲食的重要一環,尤其是糙米、燕麥、黑米及藜麥等保留完整營養的穀物。然而,雖然大家對它的重要性有一定認知,真正落實在日常飲食中的人並不多。

這是因為一方面,全穀類的價格相對較高,且外食選擇有限,多需自行烹飪。另一方面,許多人仍認為它‘又粗又硬不好吃’,不如白米、白麵條口感柔軟。其實縱觀這些問題並不在食材本身,而在普羅大眾是否真正瞭解它的結構與烹調方式。

如何讓全穀類更好吃呢?雖然越來越多人開始瞭解全穀類的好處,不過仍有許多人一提到‘糙米’就會皺起眉頭,抱怨它‘不好吃、太硬、難煮熟’等。其實關鍵不在於糙米本身,而是在於我們是否瞭解它的構造與烹調技巧。只要掌握正確處理方法,糙米與其他全穀類不僅口感大幅提升,還能發揮更大的營養價值。

為什麼糙米總被說‘難吃’呢?糙米是稻米的‘未精製’版本,保留了外層的米糠與胚芽,因此比白米更具營養。但也正因如此,它的外層纖維較厚及吸水性差,在煮熟後口感偏硬,甚至帶有微苦或澀味,讓不少人望而卻步。事實上掌握正確的處理方式,糙米和其他全穀類一樣可以變得美味可口。

掌握好3招  糙米不難吃

關鍵來了,全穀類怎麼煮才好吃呢?可參考以下做法。

第一招:提前浸泡,米飯更美味及健康。
想讓糙米飯吃起來更香更軟,提前浸泡絕對是第一步。只要用常溫水浸泡約8小時,不但能讓米飯更快煮熟、口感更柔軟,還有助於減少苦澀感。不過浸泡的好處不止於此,研究發現,適當浸泡還能降低砷殘留,分解部分抗營養素如植酸,進一步提生營養吸收率。換句話說浸泡不僅讓全穀類變得更好吃,也吃得更安心、吸收更完整。

第二招:掌握米水比例,成敗一線間。
很多人煮糙米或其他全穀類時,不是煮不熟,就是煮得太硬或太幹,其實關鍵除了浸泡,水和米的比例也大有學問。由於全穀類外層的纖維較厚,吸水速度慢,沒浸泡的情況下需要加多一點水;反之若事先浸泡過,水量就可以相對減少。以糙米、黑米、紅米或蕎麥為例,如果事先有浸泡過,建議用1杯米配1.5杯水;而如果沒時間浸泡,就要把水量提高到約1杯米配2杯水,才能煮得熟透。

不同穀類所需水量也有差異,例如原粒燕麥需要更多水分(約1杯米配3杯水),而藜麥或小米吸水較快,一比一的水米比例通常就足夠了。

第三招:選對鍋,全穀飯好吃又省時。
在馬來西亞大多數家庭使用的是普通電鍋。如果用的是這類鍋,前面提到的水米比例基本適用。如果家電鍋或多功能鍋具有‘糙米’或‘五穀飯’功能,那更方便,它會自動調整火力和時間,把飯煮到剛剛好。如果要煮大量全穀類飯又趕時間,壓力鍋會是個好幫手,不僅節省時間,所需水量也可以略減約10%。

全穀類煮太硬或太濕怎麼辦?幾個簡單補救法可‘應急’。如何知道全穀類飯有沒有煮成功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米飯外層鬆軟,內部熟透、沒有夾生或過幹過硬的口感,這表示水量與火候控制得很好。

如果不小心煮得太幹或太硬,很可能是水加不夠。這時不用慌,可以加入少量熱水,蓋鍋繼續加熱幾分鐘,米粒會繼續吸水及慢慢變軟。相反如果飯煮得過濕或偏黏稠,處理方式也很簡單。 只要打開鍋蓋,轉小火或使用電鍋的‘保溫’功能,讓多餘水自然蒸發。掌握這些小技巧,即使偶爾‘失手’,也能輕鬆補救,讓全穀類飯依舊美味上桌。”

搭配不同食材 全穀類變美食

“許多人不愛吃全穀類的穀糧, 因為覺得味道單調及缺乏香味,這是因為這類全穀糧含有麩皮和胚芽,雖然營養豐富且保留了纖維、油脂和酚類化合物 (phenolic compounds),這些成分並沒有在加工的程式被去除,但與精緻穀糧比較,它少了加工後的‘甜味’,保留了部分的穀物味和苦澀味,味道也更加平淡,因此須通過不同食材的搭配,幫助全穀糧增香提味。

首先在烹飪全穀糧時,可適當加入香料來提香。香料含有可揮發性物質,在烹飪過程中被激發,便可散發獨特香味以到達添香的目的,減少全穀糧中的異味。

事實上,大馬是在烹飪廣泛應用香料的國家之一。舉個例子,本地著名的馬來野草飯(nasi ulam),可以使用糙米代替白米飯,並在烹飪過程中加入香茅、班蘭葉、南薑、九層塔、薄荷葉及青檸葉等香料,這樣不但可以遮蓋糙米原本的味道, 還可以提升風味。

此外也可以在烹飪全穀糧時,加入健康醬料來增加食欲。比如藜麥沙律雖口感帶有嚼勁,但是味道平淡,因此通常需要搭配醬料提味。健康版的酸辣醬可以用酸柑汁、醬油、辣椒及紅蔥調配, 再搭配藜麥沙律,具有開胃作用。

全穀糧含有脂溶性營養,烹飪中適當加入油脂,不但可以讓全穀糧更好吃,也有助於營養吸收。舉個例子可以把椰漿飯的白飯換成糙米, 在煮飯時加入適量的椰漿,這樣可以用椰漿的香氣和油脂增添米飯的香味。

軟硬搭配 不難嚼更有層次

全穀糧含有豐富的非水溶性纖維以及麩皮,導致口感偏硬。有些人覺得全穀糧不好咀嚼和難咽,會影響食欲。其實除了在烹飪的時候花點小心思, 也可以通過不同軟硬度的食物搭配,使它口感更豐富。

全穀糧的口感偏硬, 因此須搭配口感順滑的食物來增加層次感。一口食物有多種質地,味蕾會更加滿足。比如糙米纖維多但口感硬,因此可以搭配口感綿密的燜南瓜、紅薯泥或豆類。

此外搭配不同口感的食物,也可以改善全穀糧不易吞咽的問題。粒狀的全穀糧如藜麥、小米口感略幹,因此須搭配多汁食材。如藜麥蒸雞蛋、小米番茄粥、燜香菰藜麥飯等都是運用與全穀糧的‘口感互補’搭配來改善口感。

顏色加味覺聯想可增食慾

確實全穀糧顏色暗沉會影響食欲。全穀糧的麩皮含有天然的色素,因此顏色偏深。例如黑色的黑米、灰色的大麥、棕色的糙米和藜麥等,暗沉的顏色會讓人聯想全穀糧是苦的,覺得不美味, 影響全穀糧的接受度,因此必須運用顏色與味覺聯想,使全穀糧更加有吸引力,比如:

  • 紅黃色的食物如番茄、紅蘿蔔、紅椒、玉米及南瓜等,讓人覺得開胃有活力,與顏色沉悶的全穀糧有著強烈的對比。
  • 綠色的食物讓人感覺清新,可以考慮搭配西蘭花、毛豆、菠菜等綠色蔬菜。
  • 白色的食物常與鹽味、柔和產生聯想,因此可以搭配雞蛋白、豆腐及洋蔥。

其實日常生活中,食物色彩的搭配已廣泛運用。比如早餐全麥三明治,含有深棕色的全麥麵包,搭配顏色鮮明的番茄、牛油果和雞蛋;藜麥沙律含有棕色的藜麥、紅色的番茄、黃色的玉米以及綠色的毛豆,不同食材的顏色碰撞,不但能使全穀糧更加好吃,也讓我們攝取更多的營養。

循序漸進地增攝取量

大部分全穀糧比精製穀糧更有嚼勁且穀物味更濃,因此一開始在飲食中添加全穀糧時,很多人可能覺得不習慣。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慢慢喜歡上全穀糧的口感和味道。

那如何循序漸進地增加全穀糧攝取呢?以下是幾種幫助增加全穀糧攝取的方法。

首先在一日三餐中,可以從自己最容易接受的一餐使用全穀糧代替精製穀糧,確保至少每日一餐有所改變。大部分人因為工作原因和食物選擇有限的情況下,會選擇早餐或晚餐,增加攝取全穀糧。

舉個例子,早餐可使用全麥麵包或燕麥;晚餐則可以選擇糙米飯、五穀飯或藜麥飯。這種方法更加靈活,不需要每餐都吃全穀糧,且根據自身條件調整,因此壓力較小。

接下來就是採用全穀糧與精製穀糧混搭技巧,並慢慢調整比例。開始接觸糙米時,為了避免口感粗糙而影響全穀糧接受度,可以搭配精緻白米。比例可採用三比一的比例(即三份白米及一份糙米)。在逐漸適應全穀糧的味道和口感後,逐漸增加糙米比例至一比一(即一份白米及一份糙米),最後提升到100%全穀糧。這有助於逐步提高人們的接受度,而不是強迫一次性去接受。

再來每次提到全穀糧,許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糙米,但其實市場上還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全穀糧可供選擇。不喜愛糙米的人也可以嘗試其他全穀糧。

不同的全穀糧在口感、味道與風味都不一樣。 當然也可以根據不同的烹飪手法和調味做出選擇,這樣吃全穀糧也不單調,更容易堅持。

身為一名飲食治療師給予的建議是全穀糧營養價值豐富,只要掌握適合的烹飪方式,搭配對的食材,並逐步增加份量,全穀糧其實也可以吃得香、吃得巧及吃得更持久,衷心希望更多人把全穀糧融入日常飲食,讓健康更穩固。”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6375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