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學來臨,台灣家長又即將進入新學年度的「教育軍備賽」?兒福聯盟對全台1090位育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長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並發布《2025年台灣家長育兒焦慮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激烈的教育競爭讓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沉重的經濟負擔壓迫育兒日常生活,而社會普遍對「完美父母」的高標準,更令家長壓力倍增。
兒盟提醒,過度的育兒焦慮,讓部分家長愈來愈難以體會生兒育女帶來的幸福感,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焦慮情緒可能影響到孩子,讓他們過早承受成人世界的壓力。
從孩子出生就開始教育焦慮 65%孩童送去補習和上安親班
調查顯示,有近八成的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落後,66.2%因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而憂慮,也有許多家長因資訊不足或比較心態而不安。
這些焦慮也進一步反映在孩子的學習和課外安排上,數據顯示,65%的孩子參與補習或才藝課程,其中19.8%晚上八點後才下課,回家後仍需複習功課,睡眠時間被嚴重壓縮。在才藝學習方面,55.8%的兒童有上才藝課,其中46.2%學習一項才藝、35.7%學兩項才藝,18.1%的孩子甚至同時學習三項以上的才藝。
進一步分析發現,滿分28分的教育焦慮量表,育有0至6歲孩子的家長平均得分為17.82分,7至12歲為17.84分、屬於中偏高程度,顯示焦慮情緒從孩子出生便已出現。
經濟、教育雙重焦慮 補習才藝花費導致家長焦慮程度增加
近年物價持續上漲,日常開銷之外,教育支出更是家長經濟負擔的重要來源。兒盟調查發現,近六成的家庭每月投入數千元至上萬元於子女補習或才藝課程(58.8%)。若家中育有兩位以上孩子,費用更以倍數增加,讓許多家庭倍感吃力。
高昂的教育支出讓家長承擔經濟壓力,更加劇家長的育兒焦慮。
此外,調查更發現,每月在補習或才藝花費一萬元以上的家長,其教育焦慮平均分數顯著高於花費較少的家長。反映了經濟壓力與教育競爭的相互影響,讓家長在追求孩子未來成就的同時,形成其經濟與心理的雙重困境。
三大壓力讓家長好焦慮 如何怎樣養成快樂的孩子成家長關心議題
儘管高達96.1%的家長表示「喜歡與孩子共度時光」,但仍有三成家長坦言「若能重新選擇,我不會想生小孩」(31.9%),這份後悔情緒背後,反映的是沉重且長期的焦慮負荷。
與不後悔的家長相比,後悔者在三大焦慮指標上皆明顯偏高:
- 教育焦慮平均18.9分(對比17.3分)
- 經濟焦慮7.4分(對比6.5分)
- 社會期待焦慮11.5分(對比10.2分)
緩解育兒壓力的惡性循環 兒盟提三項行動建議
教育競爭、經濟負擔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壓力下,台灣家長的育兒焦慮正陷入惡性循環。如何打破此一循環,同時預防和減緩這些焦慮?新學期新計畫,兒盟提出以下行動建議:
- 家長檢視焦慮,學習放鬆紓壓:家長可透過焦慮自評量表了解自身壓力狀態,若焦慮過高,建議每天留20分鐘給自己放鬆,暫時放下孩子及壓力源。同時,試著以長遠視角看待孩子成長,例如問自己:「十年後,我還會在意孩子這次考試成績嗎?」換位思考也有助於緩解家長短期焦慮,重拾內在平衡。
- 參考國外教育制度,減緩競爭壓力: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可參考國外做法,如美國的小學低年級,常見以課堂報告與老師觀察取代全校性期考。若無法取消考試,則建議校方不公布學生個別成績,僅將測驗作為補救教學的參考。這樣的評量方式能降低競爭壓力,讓孩子專注於學習歷程與個人發展,而非單純依賴分數來衡量學習表現。
- 延伸育兒支持政策至國小學齡,減輕育兒家庭負擔:調查發現,隨著育兒成本攀升,養育7至12歲孩子的經濟壓力不亞於學齡前幼兒,但我國現行育兒政策多聚焦幼兒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