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質子中心治療案例累積突破500例,北醫體系癌症醫療邁向嶄新里程碑。為強化癌症治療深度與廣度,6月起再添抗癌新利器,以質子治療結合新型腫瘤熱治療,兩者加乘開啟國內粒子治療全新篇章,可進一步提升晚期及復發癌症病人的治療成效,為病人提供多元且精準的治療選擇。昨(14)日記者會中回顧質子中心自2022年8月啟用以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特別邀請罹患罕見脊髓神經膠質瘤的病友高先生分享他罹病後在醫療團隊照護下逐漸康復、重拾生活的心路歷程。
突破500例!北醫質子治療展現豐富臨床實力
臺北醫學大學吳麥斯校長表示,北醫體系在癌症醫療領域長期深耕,結合臨床與研究能量,推動精準且前瞻的癌症治療,北醫質子治療中心突破500例,不僅是醫療團隊與病友共同努力的成果,也象徵北醫體系在癌症照護上不斷精進的決心;未來將持續整合臨床經驗與研究資源,提供病人更安全、有效且具國際水準的治療選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指出,北醫質子中心為少數設立於都會區的大型質子治療設施之一,累積豐富臨床經驗,兒童質子治療團隊更榮獲第25屆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傑出醫療金獎肯定。隨著質子治療日益穩定成熟,醫院同步引進新型腫瘤熱治療,可與質子治療整合運用,為病人打造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北醫質子中心暨放射腫瘤科李欣倫主任表示,質子治療因其高度精準的特色,特別適合治療位於重要器官密集度高的癌別部位,或靠近重要器官、神經、血管等關鍵易受傷害部位的腫瘤,如神經腫瘤、兒童癌症(如腦瘤、神經母細胞瘤、肉瘤等)、頭頸癌、左側乳癌(靠近心臟),以及無法手術切除的肝癌、攝護腺癌等。
李欣倫主任指出,北醫質子中心成立至今年5月13日為止,已治療570位癌症病人,國內外病人比例約9:1,其中,國內病人來自北部地區約佔65%,也有病人自台東、台南、屏東北上求醫;國外病人以東南亞居多,其次為中港澳,甚至有病人遠從日本、澳洲、美國、比利時等國而來。治療癌別前五項為頭頸癌、兒童癌症、乳癌、攝護腺癌及肝癌,而以質子為主要根治性治療的鼻咽癌、顱內胚芽瘤、攝護腺癌,初步統計顯示,病人迄今的兩年無病存活率表現良好,且副作用發生率相對較低,呈現與國際治療中心接近的臨床成果。
高惡性度膠質瘤非絕症 北醫質子治療帶來新希望
其中,一名年約40歲的高先生初期因排尿困難,右腳無力抬起,短短一個月內病情急速惡化,走路會突然軟腳、跌倒,經過神經影像檢查發現罹患脊髓腫瘤,經切片確認是少見於成人期且原發於脊髓的高惡性度膠質瘤。經友院醫師轉介至北醫質子中心,共接受25次質子治療,脊椎的腫瘤逐漸縮小,雙腳功能逐漸恢復,原本需坐輪椅到醫院治療,最近僅需單側柺杖即可行動自如;儘管罹癌打亂生活節奏,他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學習煮飯給家人吃、說故事給女兒聽,看似日常的生活片段累積成支撐他的力量,高先生說:「想到孩子,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強。」
北醫附醫小兒腫瘤科劉彥麟主任表示,兒童及年輕人的膠質瘤是源自中樞神經系統(腦或脊髓)膠質細胞的惡性腫瘤,分為高惡性度及低惡性度,而高先生罹患的高惡性度膠質瘤不常見於成年期以及脊髓部位,病程進展快速,治療需結合手術、放療與化療。質子治療可調控粒子射線在抵達特定深度後釋放能量,避免穿透及傷害腫瘤周遭的正常組織,搭配北醫新型的「高速筆型射束」與「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輔助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針對脊髓或腦部等易受傷害的敏感部位,提供更精準且安全的劑量控制,清除腫瘤之餘亦減少許多急慢性副作用,為神經腫瘤與兒童腫瘤病患提供更多治療上的新選擇與可能性。
質子治療再升級 6月將導入新型腫瘤熱治療
李欣倫主任也指出,北醫近年來積極發展癌症先進醫療,如質子治療可精準打擊腫瘤,而新型腫瘤熱治療有助於調節腫瘤微環境,搭配其他治療方式增強整體治療效果,合併質子、放射、藥物治療,特別適合晚期及復發癌症病人,包括頭頸癌、乳癌、軟組織肉瘤、膀胱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直腸肛門癌等,北醫質子中心也將於6月起結合質子治療與新型腫瘤熱治療,帶動國內粒子治療再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