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位38歲女性患者小雅(化名)走進診間,神情憂鬱地訴說她已被胸悶、心悸困擾數月。她說:「醫師,我去大醫院做了心電圖、胸部X光,連心臟超音波都做了,但結果都正常。可是我真的覺得心臟怪怪的,有時會亂跳,好像喘不過氣,晚上還會突然驚醒……是不是我真的得了心臟病?」
經過詳細問診與舌脈檢查後,頤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發現,小雅的問題其實並不在心臟本身,而是典型的「胃心症候群」。
什麼是「胃心症候群」?胃脹也可能引發心悸胸悶
胃心症候群(Gastrocardiac Syndrome),在西醫有時被稱為「Roemheld Syndrome」,是一種由胃脹氣、消化不良或胃部功能異常所引發的心臟類似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不順,甚至暈眩感。這些症狀常讓人以為自己有心臟病,但實際上問題出在消化系統。
莊可鈞醫師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心與胃同屬「上焦」,氣機若運行不暢,容易出現「氣鬱化火」或「痰濁上擾」。若再加上情緒壓力大、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更容易導致氣機阻滯,心胃互擾,就會出現這類似心臟病的症狀。
從「治心」轉向「調胃」 抓出真正病根
小雅的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象弦滑。進一步詢問後發現,她近期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晚餐常吃太飽,並有嚴重的胃脹氣與打嗝等問題。這些症狀幾乎與心悸、胸悶同時發作,顯示「胃氣上逆」才是導致她心悸胸悶的根本原因。
莊醫師在治療上開立了以「理氣化痰、和胃安神」為主的中藥方劑,例如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加減,並搭配針灸治療,取穴如內關、膻中、足三里等,幫助理氣降逆、疏解心胃之間的鬱滯。
經過兩週治療,小雅的心悸感明顯減輕,胸悶幾乎消失,睡眠品質也大幅改善。她驚訝地說:「原來一直讓我以為快心臟病發的,其實是我的胃在搞鬼!」
心胃不和是關鍵 根據體質調整用藥
胃心症候群在中醫屬於「心胃不和」的範疇。莊可鈞醫師說明,胃為「水穀之海」,是氣血生化來源;心則主血脈、藏神。當胃氣失調、氣機上逆,就會影響心神穩定,導致心悸、胸悶、短氣。再加上情緒壓力與肝氣鬱結,會進一步影響胃功能,讓症狀加重。
常見體質與證型有:
- 痰氣鬱結型:胸悶、心悸、脘腹脹滿、咽中有異物感。
- 肝胃不和型:常見於情緒緊張者,伴隨打嗝、脅痛、易怒。
- 脾胃虛弱型:心悸時有時無,伴隨疲倦、食慾差、腹脹、軟便。
根據不同證型,用藥也會不同。例如:
- 有痰氣阻滯者,會加強半夏、厚朴等化痰藥。
- 肝胃不和者,則以柴胡、白芍等疏肝理氣藥為主。
- 脾胃虛弱者,會加重黨參、黃耆、桂枝等補氣藥物。
臨床上依照「有是證、用是藥」的原則,對症調理,效果自然更好。
居家簡易調養:3大穴位助緩解心悸胸悶
除了專業治療外,平時也可以透過穴道按摩來改善不適。以下三個穴位簡單又容易找到,每天按壓2-3分鐘,有助於改善氣機、穩定情緒、舒緩心悸與胸悶:
- 內關穴
位置:手腕橫紋上三橫指寬處,兩筋之間。
功效:寧心安神、理氣和胃,對心悸、胸悶、噁心有幫助。
- 足三里穴
位置:膝蓋下四橫指處,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功效:健脾和胃、補氣養血,是調理腸胃功能的重要穴道。
- 膻中穴
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正中線上。
功效:寬胸理氣、止咳平喘,能有效改善胸悶氣短。
別被「假心臟病」嚇壞
胃心症候群雖然會出現類似心臟病的症狀,但其實是屬於可以透過調理改善的「功能性障礙」。如果常有心悸、胸悶的困擾,但檢查結果卻都顯示正常,別急著懷疑心臟出問題,不妨從消化系統找找原因,並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幫助找回穩定又健康的生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