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資料,在COVID-19疫情後的時代,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續飆升,而糖尿病不管對個人、家庭、社會健康、公共衛生甚至全民福祉都帶來極其沉重且重大的挑戰。按照目前的趨勢,估計到2030年即6年後,全球罹患糖尿病的人口將增加至6億4300萬人,因此如何減緩糖尿病的惡化,並實現糖尿病緩解,已成為當務之急。
“在瞭解糖尿病緩解(diabetes remission)及治癒有什麼不同之前,必須先厘清糖尿病的危害性,尤其是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它通常被視為一種逐漸加重的慢性疾病,若缺乏適當的醫療干預和生活方式的調整,病情可能會隨時間推移而不斷惡化。
患者可能需要依賴更多的藥物來控制血糖和其他併發症。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這種情況是否有可能得到改變?如今是否有哪些方法可以‘逆轉’糖尿病,或更準確地說,使其進入緩解階段(diabetes remission)?
2021年,美國糖尿病協會聯合其他國際糖尿病相關機構發佈的共識報告,患者若在停用降糖藥物至少3個月的情況下,將糖化血色素(HbA1c)維持在正常水準,即低於6.5%,則可被診斷為糖尿病緩解。
簡單來說,糖尿病緩解是指在不使用降糖藥物的情況下,血糖仍能保持在正常範圍。但須強調的是,糖尿病緩解並不意味著糖尿病被治癒。兩者的區別在於治癒就意味著疾病完全消失,或者無需再進行任何監測或治療,且病情不再復發,患者可以過上不受病情限制的生活。
而糖尿病緩解指的是患者血糖在不使用藥物的情況下能夠維持在正常範圍,但這不代表疾病完全消失。處於緩解階段的患者仍需管理健康,不能放鬆對疾病的控制,必須定期監測血糖以確保病情維持穩定。
糖尿能否緩解須看ABCDE因素
那是否所有糖尿病患者皆能實現糖尿病緩解呢?對於某些類型的糖尿病,尤其本身體內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如一型糖尿病,緩解並不可行。然而,許多二型糖尿病患者是有機會實現緩解,前提是患者符合某些標準並願意採取生活方式的調整。
印度資深糖尿病學家V莫漢博士提出了用於判斷患者是否適合糖尿病緩解期的5個關鍵因素(ABCDE),這一方法或可作為參考:
1)A-糖化血色素(A1c):糖尿病控制的程度,若A1c值為8或9以下,緩解的可能性較大。
2)B-體重(body weight):體重較高的肥胖患者有較大機會實現緩解。
3)C-C肽(C-peptide):C肽水準越高,表明胰島素分泌功能良好,緩解的可能性較大;反之,C肽水準較低表明胰腺功能衰退,緩解機會小。
4)D–疾病持續時間(duration):患病時間越短,緩解的難度越低。通常患病不超過6年的患者更容易實現緩解。
5)E-積極的個人態度(enthusiasm):糖尿病緩解需要長期的飲食管理,沒有積極態度難以實現緩解。
減重15公斤 緩解率可達86%
那糖尿病緩解是否易於實現呢?在常規醫療和藥物治療條件下,只有少數人能實現糖尿病的‘自然’緩解。然而,體重管理,尤其是顯著的體重減輕,在糖尿病緩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英國糖尿病緩解臨床試驗(DiRECT)研究顯示,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若在5年內通過生活方式改變實現了顯著的體重減輕,緩解率可達46%。當體重減輕至少15公斤時,完全緩解率甚至達到86%。當通過生活方式減重的幅度達到與減重代謝手術相當的體重下降幅度時,糖尿病的緩解效果一致。
那通過減重代謝手術是否可行呢?確實,這類手術亦是能夠有效地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方法之一。有些患者能維持緩解超過10年以上。
然而,減重手術儘管有效,但由於存在風險、費用高昂以及潛在併發症的問題,通常只適用於體重超標且傳統治療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而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仍需通過飲食控制、運動、藥物治療及生活方式調整來管理病情。
BMI低糖友減重前須諮詢醫生
我們已經知道體重減輕有助於緩解糖尿病,但它們之間的具體關聯是什麼?減重以及減少內臟脂肪是實現糖尿病緩解的關鍵。胰腺中的β細胞主要功能是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能夠促進葡萄糖進入肌肉和脂肪組織,轉化為脂肪和能量以降低血糖水準。
當體內脂肪尤其是胰腺和肝臟中的脂肪堆積過多,會導致胰島素抵抗並損害胰島β細胞功能,而胰島素抵抗是引發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減重可以顯著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幫助降低血糖水準。
此外,減重還可以改善高血脂、高血壓和炎症,進一步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即使是身體品質指數(BMI)不高的患者,適當的減重仍有助於糖尿病緩解。在一項BMI介於21到27的臨床研究中,患者通過飲食控制減掉約8%的體重後,約70%的患者實現了糖尿病緩解。
這些患者在減重前肝臟和胰腺的脂肪水準明顯高於健康人群,減重後脂肪逐步減少,接近正常範圍。這表明,即使是體重指數偏低的患者,減重依然對緩解糖尿病產生積極影響。
儘管減重對許多糖尿病患者有益,但並非適合所有人。若患者的BMI較低,或減重導致BMI降至偏瘦水準,不僅會影響免疫系統,還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體重較低的患者若希望實現糖尿病緩解,務必在醫生和飲食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確保在健康的前提下進行治療管理。”
生活方式干預緩解效果明顯
“近年來,研究表明,飲食干預對二型糖尿病的緩解效果與干預的強度有密切相關。在自然狀態下,糖尿病的緩解率較低,但結合飲食干預及其他生活方式的改變,緩解的可能性顯著提高。因此,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是實現糖尿病緩解的關鍵。
在各項研究中,不同的減重方案被應用於糖尿病緩解,如低熱量飲食(Low Calorie Diet,LCD)、極低熱量飲食(Very Low Calorie Diet,VLCD)、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及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等。為何要採取低熱量飲食及極低熱量飲食呢?當一個人過量攝入熱量會導致肝臟脂肪堆積,進而降低其對葡萄糖的敏感性,抑制胰腺β細胞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而通過減少熱量攝入,可以降低肝臟脂肪水準,改善β細胞功能,從而緩解二型糖尿病。
所謂低熱量飲食指的是每天熱量攝入維持在約1200大卡,而極低熱量飲食的每日熱量攝入限於400至800大卡,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一半,並補充必須脂肪酸、維生素及礦物質以避免營養缺乏。
而其中最為廣乏推廣及研究顯示為效果較佳的應用方式為全代餐VLCD流質飲食。這種飲食方式讓患者無需面臨食物的抉擇,也無需擔心飲食過量,僅需沖泡特定營養均衡的代餐飲料當每日三餐。然而,VLCD初期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頭痛、頭暈、疲憊乏力、口幹及便秘等。這些症狀大多會隨著時間適應後緩解或是在恢復正常飲食後逐漸緩解。
VLCD不僅有助於降糖減重,還能降低血壓、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多種代謝異常指標,對糖尿病緩解至關重要。VLCD是一項短期飲食方案,必須在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並配合後續飲食調整與長期體重維持計畫,以避免體重反彈及高血糖復發。因此,二型糖尿病患者如希望嘗試此方法,務必諮詢專業醫生,切勿擅自嘗試。
IF有低血糖風險
至於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定義因研究而異,有些研究定義為碳水化合物占每日熱量少於26%(即每日碳水化合物少於130克)。然而,一些研究則認為其範圍在26%至45%(少於225克)。
研究表明,低碳水飲食若能伴隨體重下降,較傳統飲食方案顯著提升二型糖尿病緩解率。除了改善胰腺β細胞功能和減少脂肪積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能減少饑餓感,增加能量消耗,幫助維持減重。然而,其長期安全性和滿意度仍需更多研究驗證。
最後就是間歇性斷食(IF),它指的是在規定的時間段內禁食或限量進食的一種飲食模式。IF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脂肪沉積等途徑,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提高糖尿病緩解率。然而,間歇性斷食須特別注意藥物攝取與低血糖等潛在風險。
糖尿緩解須長期執行 非一次性任務
除了上述提及的飲食法,代謝減重手術在治療肥胖症和血糖控制方面成效顯著。通過減少熱量攝入,降低肝臟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及β細胞的功能。手術後患者須遵循康復計畫,方能達到預期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適合手術,需經過醫療團隊的評估方可進行。
在以上所提及的種種緩解方法中,熱量控制與食物分量至關重要。同時,我也建議盡可能選擇天然食物,尤其植物類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及高脂肪食物,以維持糖尿病緩解並降低其他疾病風險。而運動也不可或缺,通過運動增加能量消耗,提升肌肉量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可獲得更理想的效果。
再次強調,現今社會糖尿病緩解是可行的目標,但需在醫療團隊支持下,制定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預和減重方案。糖尿病緩解並非‘一次性’成就,而是需長期維持的過程,要求患者有足夠的耐心和強大意志力。
在緩解期,患者可能感受到血糖水準的改善,但若放鬆生活方式干預,可能重新陷入高血糖。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醫療團隊定期複診追蹤,對緩解糖尿病和健康管理至關重要。”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