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古法採耳風氣盛行,更愈趨成為年輕消費群的消遣選擇,網絡上不時出現采耳宣傳影片,采耳專門店也四處可見。

近年來古法採耳風氣盛行,更愈趨成為年輕消費群的消遣選擇,網絡上不時出現采耳宣傳影片,采耳專門店也四處可見。

這些年來,古法採耳風氣盛行,網路上不時出現採耳宣傳影片,採耳專店也四處可見。但採耳有機會引致耳道感染,傷害耳道、耳膜,導致發炎甚至聽力受損。另一在坊間流傳已久的耳燭療法就更不可取,非但毫無療效,稍有不慎還可能導致臉部、毛髮或耳朵燒傷,耳燭的蠟也有可能滴進耳道,使到耳道堵塞更嚴重。因此,坊間的耳療存在風險,民眾不應為了一時的享樂與快感而忽視,否則後患無窮。

「近年來古法採耳風氣盛行,更愈趨成為年輕消費群的消遣選擇,網絡上不時出現采耳宣傳影片,采耳專門店也四處可見。古法采耳據說是一種中醫療法,大概是近年我國開放市場給中國遊客,促使採耳風氣傳入,加上採耳的器材也不難在網購平台上購買,因此日漸成為流行趨勢。

採耳師除了採耳以外,通常也會以羽毛等各種工具接觸顧客的臉部和耳朵,聲稱可刺激部位,讓人放鬆。但坊間的採耳有一定的風險。採耳師若經過訓練雖也能成功清除耳垢,但過程有機會造成耳道感染或受損,弊大於利。

師徒制代代相傳 學多少視個人

首先,我們無法得知采耳專門店是否受到管制,工作和採耳的環境是否乾淨。雖然採耳店宣稱使用的工具經過消毒且獨立包裝,但是我們無法確保其消毒方式是否合規格,有否達到真正的消毒殺菌,或在保存的過程中,工具有否受到污染。

除此之外,即使部分採耳師有資格認證,所謂的認證也無法保證其技術。據我所知,採耳師通常以師徒制代代相傳,能學到多少視乎個人的掌握,若學藝未精或更甚者未經足夠訓練,採耳時無法準確拿捏力度和深度,便有可能致傷。

採耳有可能弄傷耳道、刺穿耳膜,導致發炎甚至聽力損失。除此,採耳也有機會引致耳道感染如細菌感染,其主要症狀為疼痛,嚴重起來輕按耳廓也會產生疼痛感,劇痛難眠,也有可能引致發燒。

器具不衛生 惹發黴感染

但更常見的負面後果是真菌感染,我遇過不少因採耳引起真菌感染的病例。真菌感染如同耳道內發黴,症狀包括耳部發癢、耳道阻塞、聽力下降、有液體分泌,有時也會疼痛。採耳器具不衛生是導致黴菌感染的關鍵因素。

另一種在坊間流傳已久的療法是耳燭,耳療專門店也常採用,這療法就更不可取了。耳燭能在市場或網路上購買,其製作過程是將紡織品浸入蜜蠟或石蠟,製成長約10寸、上粗下細、錐形的空心蠟燭。

過程中治療師會讓顧客側躺,先把紙張或毛巾放置在耳朵上,以保護臉部和頭髮免被掉下的灰燼或蠟燙傷,再把耳燭較細的下端置入耳朵,點燃蠟燭。

FDA警告勿採用耳燭

坊間相信耳燭燃燒時會形成真空,產生吸力效應把耳垢吸出,也相信耳燭療法有促進血液循環和排毒的功效,能改善敏感、鼻竇炎、耳鳴等症狀。但事實上,這些說法毫無根據。療程確實有可能讓患者放鬆,因為蠟燭燃燒時會產生薰香,達到近似芳香療法的效果。

2010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告誡民眾切勿使用耳燭。實驗顯示,所謂吸出的耳垢只是殘餘的蠟燭灰燼。

耳燭療效非但未獲得科學驗證,燃燒耳燭時稍有不慎還可能導致臉部、毛髮或耳朵燒傷。耳燭也有機會弄傷耳道、插傷耳膜,導致發炎,甚至耳膜內的耳骨移位。耳燭的蠟也有可能滴進耳道,使到耳道堵塞更嚴重。

不鼓勵棉棒掏耳

采耳和耳燭皆不是清理耳垢的好方法,同時,我們也不鼓勵使用棉花棒掏耳。棉棒的使用,經常將部分耳垢往耳道更深處推擠,棉棒頭的棉絮也可能掉落在耳道內。我甚至遇過患者因棉棒頭的棉花整個脫出,阻塞耳道而導致耳道發炎。

那怎樣才是正確清理耳垢的方式呢?答案是:無需清理。是的,雖然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但確實,耳垢是無需清理的。

耳垢潤耳防感染驅昆蟲

耳垢又稱‘耵聹’,分為乾型和濕型,亞洲人多為乾型。耳垢是耳道的保護層,有滋潤耳道、預防感染和驅趕昆蟲的功能。耳垢是酸性的,其讓人體耳道維持在酸鹼值(pH)6,原因是酸性的環境能製止細菌和真菌生長,防止感染。酸性的環境加上耳垢的味道也能驅走昆蟲。

若耳朵時常進水,處於潮濕的狀況,pH值將變高,形成鹼性的環境,加上耳道本身環境黑暗,黑暗潮濕的環境容易吸引昆蟲。因此,若把耳垢清理得一乾二淨,耳道便會失去耳垢的防護功能。

耳垢能自我清理

事實上,耳垢有自我清理的機制。健康的人體耳道一定會產生耳垢。耳道的皮膚附有經過改造的汗腺,那就是皮脂腺。換言之,其它部位的皮膚主要分泌汗液,但耳道的皮膚主要分泌的卻是油脂。

油脂會沾黏耳膜和耳道內脫落的皮膚表層,即耳屑,以及進入耳道的汙垢,形成耳垢。耳垢沿著耳道皮膚,如同一條傳送帶,由耳膜開始,慢慢從內至外移動,最後在耳道開口處掉落。

從耳膜至耳道開口處的距離約2公分半,而耳道大約每日排出0.2毫米的耳垢。咀嚼時的下巴運動也有助於將耳垢排出。

破壞保護層斷傳送帶

耳道的皮膚十分脆嫩,如果習慣性使用棉棒掏耳朵,容易把部分耳道的健康皮膚磨損,破壞表皮的保護層,這猶如造成傳送帶斷開,使到保護機制失效,耳垢遂更容易在該位置積聚。

當受損的皮膚表層要癒合,長出新皮時,會產生搔癢感,患者再掏發癢的部位,造成更多的耳垢栓塞,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濕型耳垢容易堵塞

耳垢分為乾型和濕型,而其中一個耳垢堵塞的危險因子便是濕型耳垢。乾型耳垢會透過方才提及的耳道'傳送帶'被推至開口處,但濕型耳垢較容易捲成球狀,使到清理機制失效,如時常使用棉籤掏耳,便更容易把耳垢往內推入。

耳道狹窄無疑也會增加耳垢阻塞的風險。除了先天性耳道狹窄,耳道發炎,或隨年齡增長,耳廓軟骨(conchal cartilage)內陷,也能促使耳道變窄,使到耳垢更容易阻塞。

長期配戴助聽器耳機增風險

除此之外,做過耳道手術的人士,耳道內會形成一些凹凸不平的坑,增加耳垢阻塞的幾率。長時間配戴助聽器或耳機,因耳朵被悶著,亦有機會使到耳垢難以排出,造成耳垢阻塞。

耳垢阻塞的主要症狀為聽力下降,嚴重起來可引致發炎和疼痛。部分患者也會出現耳鳴的症狀。

浴後乾布擦外耳 滴耳劑軟化耳垢

那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方法來防止耳垢阻塞呢?其實無需將棉棒放入耳道深處,洗完澡後用乾布拭擦外耳,避免耳道進水即可。如耳朵進水可以打側頭部,讓水流出。游泳經常耳朵進水的人則可使用耳塞。

若受到耳垢堵塞的困擾,又不想馬上看醫生,患者可先嘗試使用滴耳劑。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品牌及種類選擇。

症狀持續逾週須求醫

油性滴耳劑如橄欖油滴耳劑有助於把耳垢軟化,使耳垢易於自然排出。不過,若耳垢阻塞症狀持續逾1週,務必向專業醫師求醫。

國外也常使用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去除耳垢,但在馬來西亞比較少見。其作用機轉是釋放有助於分解耳垢的氧氣。濃度太大的雙氧水會損害皮膚,雙氧水通常稀釋至3%至6%的濃度,1週可使用2至3次。

診所生理食鹽水沖洗耳道

耳鼻喉科醫師皆經過專業的訓練,且有嚴格的資格認證。有別於坊間的療法,醫生會利用專業的器材如顯微鏡和內視鏡,確保可以清楚檢視耳道才進行耳垢阻塞的治療。

若耳垢阻塞情況不嚴重,醫師會先採用沖洗耳道的治療方法。這是最簡易、最傳統但同時也是最有效的做法,無需到專科醫院,一般的診所醫生或醫療助理對清洗耳道皆訓練有素。

治療方法是使用生理食鹽水把耳垢沖洗。生理食鹽水需溫度適中,維持在與體溫相近的攝氏37度,若水太熱太冷,有可能引起患者暈眩或耳水不平衡。

耳道炎耳破裂不宜用

過程中醫護人員會拉著病患的耳朵,利用註射筒把生理食鹽水噴入耳朵。生理食鹽水經由耳道內的空隙繞過耳垢,抵達後面的耳膜,再靠水力把堆積的耳垢推出。治療後醫師再幫患者檢查耳道和耳膜,確保無損。

這治療方法非常有效,若患者有耳道發炎、耳膜破裂或穿孔狀況,耳道沖洗可能會導致暈眩或中耳發炎,因此不適合採取這種治療方法。

無法洗耳 可醫用掏耳或微吸

如耳道沖洗無效或患者有前述的狀況而不適宜進行耳道沖洗,我們會利用手術工具進行掏耳,或採用微吸(micro-suction)治療,將耳垢吸出。

醫生會先讓患者斜躺,利用顯微鏡照顧耳道。顯微鏡的好處是無需手持,讓醫生保留可活動的雙手,一隻手持用於擴張耳道的耳窺器(ear speculum),另一隻手則能進行抽吸或掏耳垢。乾型耳垢易於被抽吸而出,但濕型耳垢容易捲成球狀,若難以抽吸,則需將其掏出。

內視鏡的發展為醫學界帶來更多裨益。若利用內視鏡治療耳垢阻塞,則一手持內視鏡,另一手進行治療。同時,患者和醫護人員也可透過螢幕觀察治療過程。

嚴重者或怕痛者可全麻

若耳垢比較頑固,醫生亦有可能在治療中使用滴耳劑。滴耳劑可潤滑耳道,也有助於讓耳垢軟化或分解,使到耳道和耳垢之間存有一點空隙,那麼微吸或掏耳垢的治療便能事半功倍。

如果耳垢阻塞嚴重,或治療過程中患者感到疼痛,或年幼患者因懼怕而不能配合,動來動去,便有機會造成耳道和耳膜受損。若有這些顧慮,可能無法在診所進行治療,而需要到專科透過全身麻醉進行治療。

動刀擴張狹窄耳道

對於耳道狹窄而經常遭受耳垢阻塞的患者,可用手術把耳道擴張。外耳道長約逾20毫米,由2個部分組成,即約16毫米的軟骨部和約6毫米的硬骨部。

耳道狹窄的位置位於軟骨部或硬骨部的手術方式略有不同,若軟骨部狹窄,手術方式是從後耳做切口,接觸並切除軟骨,再把軟骨往耳道外縫合,使到耳道變寬;若硬骨部狹窄,同樣從後耳做切口,但需要鑽骨,將硬骨削薄,從而達到擴張耳道的效果。

手術有難度及風險

這手術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除此,若狹窄處位於硬骨,即使進行手術後,骨頭也有機會收縮而再次生長,使到耳道再次變得狹窄。因此,此手術一般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方作為最後的治療選擇。

總括而言,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耳道是不需要清理的。縱觀前述,若遇上耳垢阻塞的問題,也有不少更安全和正當的解決和治療方法。

坊間的耳療包括採耳和耳燭有其風險,一旦將外物放入耳朵,便有可能會造成耳道或耳膜損傷。如果純粹想達到身心放鬆的效果,可以有其它的消遣選擇,如臉部按摩或穴位按摩。奉勸大眾切勿貪圖一時之享樂及快感,而招致後患無窮。 」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5677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