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野外遊玩、掃墓小心蛇!被咬別放血別用嘴吸毒 專家教你正確處理方法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

清明連假即將到來,近期氣候溫暖潮濕,蛇類活動力也會增加,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若至野外或山區掃墓、賞花、登山、郊遊等,應做好自我保護。疾管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科長鄭雅芬也教導民眾認識台灣常見6大毒蛇,以及避免被咬、被咬後的處理方法。

認識台灣6大常見毒蛇 如何避免被蛇咬?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其中國內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鄭雅芬科長表示,鎖鏈蛇、百步蛇是保育類毒蛇,在臺灣分佈比較有地域性也較稀少,另外龜殼花、赤尾鮐、飯匙倩、雨傘節等4種蛇則是全台灣都可看到的常見毒蛇:

  • 鎖鏈蛇:

較常出現在高屏、花東地區,身上為灰褐色,在河床、沙地、甘蔗田等較容易發現牠的蹤跡。

鎖鏈蛇不會主動攻擊人,如果有外來的動物、人類入侵牠的棲息地,牠會盤成圓盤狀然後用力呼氣,將自己的身體脹大,並用力吐氣發出噴嚏的嘶嘶聲,希望嚇阻入侵的人或動物,這時應盡快離開才能相安無事。

  • 百步蛇:

百步蛇有非常典型的毒蛇特徵,牠有三角形的頭部、鼻尾尖端翹起來,身上為灰褐色且有三角形的圖紋,較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山區。

一般來說,百次蛇一樣不會主動攻擊人,會在落葉底下靜靜坐著等獵物經過。

  • 雨傘節:

雨傘節有黑白相間的花紋,牠和一般毒蛇最大的不同在於頭部是橢圓形。牠最喜歡在清晨、傍晚、剛下過雨時出現在河流、小溪、池塘附近。

因此,建議清晨、傍晚、剛下過雨等時間點盡量不要在雨傘節易出沒的地方逗留,避免被雨傘節咬到。由於雨傘節咬人後的傷口較小,而且屬於神經毒,很像螞蟻在手上爬的感覺,容易被忽視不知道是被雨傘節咬傷而延誤就醫,因此要特別注意。

  • 飯匙倩(俗稱眼鏡蛇):

牠是6大毒蛇中唯一喜歡在白天出來活動的毒蛇,牠較易激動,如果有人靠近使牠感受到威脅,牠就會抬起上半身,並將頸部皮膚張開防禦,頸部皮膚上有一條白色斑紋上面有2個點就像鏡框一樣,因此又被稱為眼鏡蛇。

  • 龜殼花:

龜殼花也有非常典型的毒蛇特徵,有三角形的頭部,另外牠灰褐色的身上有波浪狀的斑紋,很像龜殼。龜殼花較喜歡躲在枯木地落葉底下,或是空的樹、空的木頭裡面,居家附近如果有垃圾堆的話也有可能發現它的存在。

經過龜殼花可能出沒的地方最好穿著長袖、長褲、雨鞋或能將腳包起來的鞋子,也不要隨便去翻動中空的木頭,這樣會比較安全。

  • 赤尾青竹絲:

赤尾青竹絲和青蛇最大的不同是牠有三角形的頭部,而且尾巴末端有一小截是磚紅色。牠白天休息的時候常會躲在樹上、草叢/樹叢裡等。

因此,若要經過較濃密的樹叢或草堆等,建議要「打草驚蛇」,告訴赤尾青竹絲,互相保持安全距離以策安全。

疾管署也特別提到,若如到野外或山區應穿著長袖衣物及長靴,進入樹叢及草堆,要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並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蛇類易出沒的時段及地方逗留,以免遭毒蛇咬傷。

蛇咬「這樣」處理才正確 注意「5不」不用嘴吸毒

若是不甚被蛇咬傷,鄭雅芬科長強調,不管是哪種蛇都一定要先視為被毒蛇咬傷,第一時間應記住蛇的特徵,若實在記不住手上又沒有手機可以拍下蛇的照片,也可以告訴醫師是在什麼樣的地方被咬,醫師可以根據毒蛇咬傷的傷口、被咬的地點做初步診斷,並給予適合的用藥。

被毒蛇咬傷後,可透過注射抗蛇毒血清進行治療,目前有194家醫療院所儲備抗蛇毒血清可供民眾救急。疾管署提醒,民眾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若有需求可先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預防接種/抗蛇毒血清資訊/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連結)查詢。

另外鄭雅芬科長提到,被蛇咬傷後傷口可能會很快腫起來,若有戴戒指、手環、腳鍊等應盡快拿下,避免造成二度傷害,如果希望毒液不要擴散太快,可在咬傷處靠近心臟的方向上方做簡單包紮延緩擴散,不過不可包太緊,約每半小時應鬆開一下避免正常組織受到的損害,並盡速就醫,也注意以下「5不」:

  • 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

電視劇常會上演如果被毒蛇咬到要盡快割開傷口放血的戲碼,但是千萬不要這樣做,這會造成組織二度傷害,而且沒有什麼效果。

  • 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

用嘴巴吸出毒液也是很常看到的錯誤行為,因為人的口腔內多多少少都有傷口,用嘴巴吸出可能會導致中毒。

  • 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
  • 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
  • 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