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腦瘤創新希望 類病毒奈米載體與基因靜默

左起:黃瓊瑩博士、程文俊主委、魏國珍教授、陳品元教授(長庚醫院提供)

長庚醫院神經外科與成大醫工研究成果獲選美國化學學會期刊《ACS Nano》封面故事,並榮獲2023國家新創獎。

惡性腦瘤治療 新型治療武器

長庚醫院攜手成大醫工跨領域合作,成功開發創新的類病毒奈米載體,可攜帶治療用核酸片段,抑制腫瘤特定基因表現,增強放射治療效果,動物實驗顯示能延長腦瘤小鼠兩倍的存活期,治療效果顯著。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6月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頂尖期刊,創新概念更獲選為期刊封面故事,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肯定具高度臨床應用潛力,有望克服現腦瘤治療的困境。

台灣每年約有600名新的惡性腦瘤病人,其發生率雖不在十大癌症之內,然而死亡率卻名列前茅。腫瘤壓迫周邊正常組織可引起抽搐或癲癇、肢體無力、偏癱、視力模糊和感覺障礙等症狀。腫瘤侵犯小腦則會損害運動功能或平衡感,造成步態不穩或運動失調。患者的心智狀態也可能出現變化,表現為失語、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或人格改變等症狀。患者罹病後發生殘障、失能的機率極高,是國人健康的重大威脅。

主因腦瘤細胞 抑制細胞基因

惡性腦瘤治療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因其具有迅速增生惡化的特性,腫瘤結構複雜有如八爪章魚般的浸潤生長在正常的腦組織之間,而且沒有明確清楚的界限區分,導致手術難以完全清除造成大多數的惡性腦瘤預後很差,即使術後經積極的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仍會復發。因此,開發新穎惡性腦瘤療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魏國珍教授表示,目前對腦瘤的治療始終效果不好,病人存活期平均只有約14到16個月,主要原因是腦瘤細胞具有詭譎多變的異質特性,其強大基因自我修復能力造成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這種藉基因表現調控機制抑制某一基因表現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基因靜默。而將此基因載體與低劑量放射治療同步施用,可以使腦瘤小鼠的存活期增加兩倍,不但提升了放射線治療效果,同時也降低放射治療劑量以減少其副作用。在動物實驗極具潛力的研究成果,揭露其未來臨床應用的高度可能性。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