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長不高?重要發育觀念與生長激素缺乏症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照顧者要定期紀錄生長曲線,才能提早發現身高矮小的狀況,把握治療時機。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照顧者要定期紀錄生長曲線,才能提早發現身高矮小的狀況,把握治療時機。

「那是一位13歲的國中女生,來就診的時候身高只有134公分,體重27公斤,非常瘦小,第二性徵也沒有發育。」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林昭旭醫師分享,「進一步檢查發現她是生長激素缺乏症,骨齡是10歲6個月,且性荷爾蒙也沒有分泌。」經過半年的追蹤,她依然沒有長高,於是開始遵照專業醫師的指示並適當使用藥物後,順利達到理想的身高。

很多因素會對成年身高造成影響,包括營養狀態、性早熟、生長激素缺乏等。林醫師說明,一般而言,男生大概是9到14歲、女生大概是8到13歲會發育第二性徵,如:男生的睪丸、陰莖會變大,女生的初經來潮、胸部會變大。在發育過程中,通常身高會快速成長,直到骨骼生長板完全癒合,達到成年身高。

隨著整體營養狀況改善,現在小孩的發育時間會比過去提前。林昭旭醫師指出,「很多家長可能還停留在過去的觀念,認為女生會長高到16、17歲,男生會長高到18歲,不過現在的兒童可能提早發育,也會提早結束。」

怎樣才算矮小?

身高過於矮小,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社交造成負面影響。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照顧者要定期紀錄生長曲線,才能提早發現身高矮小的狀況,把握治療時機。林昭旭醫師解釋,目前對於身高矮小的定義有兩個,第一個是長得很矮,身高落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第三百分位以下。第二個就是成長速率緩慢,6歲以上的男生或女生,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

生長激素缺乏影響成年身高

生長激素是影響兒童身高的重要賀爾蒙,林昭旭醫師說:「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能夠刺激骨骼生長。如果遇到身高矮小的兒童都要留意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的狀況。」

懷疑生長激素缺乏時,會先幫患者抽血,並作骨齡X光檢查。根據臨床經驗與觀察,林醫師提到,通常會發現患者IGF-1偏低,且骨齡有落後的現象。

如何診斷生長激素缺乏?

為了確定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會安排住院進行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林昭旭醫師說明,我們體內的生長激素是脈衝式分泌,因此得藉由藥物刺激,評估生長激素能否正常分泌。若發現有生長激素缺乏的狀況,病人可諮詢專科醫師,進行相關檢查與治療。

貼心小提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請務必維持均衡營養、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要盡量避免甜食,以免影響生長速度。

記得要定期紀錄身高,如果身高落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第三百分位以下,便須特別留意。林昭旭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的第二性徵太早發育,像是男生的睪丸變大、女生的胸部變大,也要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

如何治療生長激素缺乏

經過詳細檢查與專科醫師的評估,若確認生長激素缺乏症、沒有腦部病灶、且經過追蹤都沒有長高,面對治療藥物選擇時,充分地跟開立藥物的專科醫師進行討論。林昭旭醫師提醒,在骨骼生長板癒合之後,便沒辦法再長高,請務必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把握治療時機,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資料來源:https://www.careonline.com.tw/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