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機器人助復健 走出新人生

北醫附設醫院正式成立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23日邀請病友分享復健心得。 (北醫附醫提供)

一名年僅29歲的年輕男性因腦中風緊急送醫,雖搶救成功,但左側癱瘓。北醫復健團隊啟用新型動力式下肢助行器機器人,隨時偵測病人狀況,輔助不足的肌力、穩定度,短短3個月復健,個案從臥床恢復到可跑跳,甚至完成登山健行,「走」出全新人生里程。

北醫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表示,北醫附設醫院2012年率先引進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Lokomat),迄今逾百名病人藉由機器人復健邁向新生。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尖端科技協助,今年全新引進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及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並於11月正式成立全台第一家擁有高中低階復健機器人的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

副院長暨復健醫學部主任曾頌惠表示,據統計,使用機器人復健的族群以腦血管相關疾病為最大宗(81%),其次為脊髓損傷(14%)與其他如腦性麻痺孩童等(5%),北醫附設醫院引進的3種復健機器人,涵蓋各階段的步態訓練需求,為不同的病人提供適切的步態訓練。

曾頌惠說明,若病人完全無法控制下肢,甚至軀幹控制不佳,可使用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Lokomat),提供高重複性且精準的步態帶動,快速重建步態與速度,並藉由擴增實境介面,讓病人透過行走任務訓練提升主動參與率,更有效率地回到步行狀態。

若病人已有初步步行能力,可進行地面步行訓練。曾頌惠指出,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可藉由讀取體表肌訊號,來得知大腦意圖,病人只要想著「我要前進」,機器就會提供力量帶動關節活動,達到「腦動,腳就動」的境界。經由大腦下達指令帶動機械的訓練,可強化神經連結,藉此改善步行表現,如速度、步距、步行重心轉移等,增進心肺耐力、避免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等狀況。

若病人已可彎曲膝蓋、抬腿,就可以進入最後一階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訓練。機器人可以感知病人關節動作,運算後提供馬達輸出力量,配合使用者能力提供輔助完成動作,可訓練坐站、步行及上下樓梯能力。

(文章授權提供/中華新聞雲)https://www.cdns.com.tw/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