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風險勿輕忽!持續穩定治療是關鍵

雙向情感障礙症,或是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就是俗稱的「躁鬱症」,病人會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過度低落,出現躁症和鬱症的症狀,許多人常會把躁鬱症和憂鬱症混淆。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醫師林建亨表示,大概有1/3的患者會先被診斷為憂鬱症,但在文獻上,躁鬱症的自殺死亡風險比憂鬱症高出四倍以上,假設我們能夠即早辨識出來是躁鬱症,而不是憂鬱症,適當治療之後,可以讓自殺死亡風險整體下降很多。

躁鬱症與憂鬱症不同 即早辨識才能避免憾事

躁鬱症的病人在躁症期時,常會出現異常自信、精力旺盛、講話快速、跳躍性思考等情形,而不計後果的失控行為(如:過度慷慨亂花錢),也是躁症期時最常見的情形;在鬱症期時,病人常有失眠、情緒低落、疲倦、反應遲鈍等情形,甚至可能會有輕生的念頭,林建亨醫師提到,躁鬱症的病人可能會先從憂鬱端先讓我們看到,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患者會先被診斷為憂鬱症的原因。

躁鬱症治療新選擇 改善患者藥物治療困境 

躁鬱症需要長期穩定的治療,以降低後續復發所帶來的問題。目前有許多的治療藥物,而過去多以鋰鹽或帝拔癲為主,但這些藥物有其副作用,且需要每天服用,像躁鬱症這樣需要長期穩定治療的病人,在藥物治療上常會因此面臨許多困難。林建亨醫師指出,鋰鹽容易口乾或是手抖,帝拔癲則會造成落髮的狀況,對女性患者可能會有卵巢方面的影響,那現在新形態的藥物,它主要就是我們講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它對於身體的副作用比較少,劑型也很多,除了口服藥外,也有長效針的劑型。

相較於傳統口服藥,新一代長效針劑能幫助容易漏藥、無法頻繁回診的病人,獲得更穩定的治療,同時也能保護躁鬱症患者用藥醫療的隱私性,不會因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影響治療。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社會上還是對精神疾病,特別是這些重大的精神疾病有污名化的現象,這要透過教育才有辦法改善,像國小的高年級學生,甚至國中生就可以來必修一些有關精神疾病的心理健康知識,未來長大之後在社會上就比較不會有這些歧視、污名化的現象。

躁鬱症巡迴講座開跑! 提升認知、打造友善環境

躁鬱症首波高峰期落在17歲,而且在21歲以前發病的患者有較高的比率會發展為更難醫治的快速循環型躁鬱症,因此台灣精神醫學會便舉辦了躁鬱症全台巡迴講座,期盼能提升青少年對躁鬱症的認知,幫助青少年自我察覺、即早治療,並打造更友善的同儕環境。

躁鬱症的自殺死亡風險比憂鬱症高出四倍以上,假設能夠即早辨識出來是躁鬱症,而不是憂鬱症,適當治療之後,可以讓自殺死亡風險整體下降很多。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