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心律不整創新技術 12格雷合併3D立體堆疊減副作用

透過低劑量立體放射手術12格雷合併3D立體堆疊放射技術,周圍劑量12格雷而中央區較高劑量達18格雷約佔三分之一的治療體積,做為抑制心臟不正常放電神經迴路區,達到療效並保護心臟功能之最低潛力劑量

亞東醫院日前舉辦2022年台灣心臟立體放射手術治療頑固性心室心搏過速國際學術研討會,治療方式结合心律、磁振影像、核醫影像及放射治療四大專科,且已發表於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開國內多專科學會跨領域合作先河,造福更多全國頑固性心室性心搏過速之病友,並促進國際及台灣醫學界學術交流。

心室頻脈治療後復發率50% 需反覆進行治療

大會副主席心血管中心吳彥雯主任表示,心室頻脈是為冠心症及心臟衰竭患者心因性猝死重要原因之一,在臨床治療策略上,可透過藥物、導管電氣燒灼術與植入去顫器來降低發作與死亡率;因治療後復發率約50%,故部分病人需反覆進行導管電氣燒灼術,或受到植入式去顫器反覆去顫之傷害。

立體放射手術藉25格雷 成功治療多位病人

大會副主席放射部熊佩韋部主任指出,立體放射手術(SBRT)是一種用於腫瘤消融之放射線技術。2017年起,華盛頓大學已透過此技術利用25格雷成功治療多位病人,各國紛紛跟進研發,透過術前多種影像評估如:心臟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及融合定位,確定問題處,可提供立體放射手術靶區的參考與確立;另外,核子醫學分子影像可利用各種特定標靶的分子探針,來評估冠狀動脈血流分佈及心肌活性與交感神經分佈,提高心臟問題處定位的機會。

12格雷合併3D立體堆疊放射技術 治療心律不整新武器

過去研究內容曾指出,以立體放射手術劑量25格雷單次治療心律不整治療後,中晚期可能約有兩成病人產生輕中度心包膜積水、瓣膜脫垂或心衰竭等副作用。本計畫主持人放射腫瘤科謝忱希醫師,同時也是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教授回應,本計畫結合多專科團隊,透過低劑量立體放射手術12格雷合併3D立體堆疊放射技術,周圍劑量12格雷而中央區較高劑量達18格雷約佔三分之一的治療體積,做為抑制心臟不正常放電神經迴路區,達到療效並保護心臟功能之最低潛力劑量,與國際25格雷放射手術相較,可成功降低心臟不同區域輻射劑量達58-98%,同時也可能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會,但仍需透過治療更多病人與臨床觀察來確立。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