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自我療癒之路》認識自己,從覺察溝通姿態開始

透過薩提爾模式,許多人才發現自己「不相信自己夠好」。

「我工作了一天,帶著疲憊的身心回家,一進門卻看見滿地的玩具,到處都一團亂,就忍不住滿腔怒火,脫口對孩子咆嘯。當看見孩子一臉委屈、受傷的落淚,我心裡就有些過意不去,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掌控好……。」

「那天主管信心滿滿的把工作交辦下來,雖然我認為不太合理,但因為不想讓他對我失望,帶著不安,我不太情願的答應了……事後很懊惱自己為何沒有把話說清楚。」

當你處在有壓力、身心疲憊或負向情緒積累過多……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上述自動化的即時反應,在事後又覺得懊惱或後悔,因為它不是你可以理性控制的,而且在你意識到之前就已經表現出來了。如果覺察到這種情況,你會發現這早已不是第一次,過去、甚至從你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常常發生了。這樣的覺察是很重要的,如同前文所說,「沒有覺察,就沒有學習」。

為什麼我知道,卻做不到?

最初,薩提爾女士在協助他人的工作中,發現人們常常在某些時候「心口不一」或「口是心非」,傳遞出兩種不一致的訊息,讓對方感覺困惑、誤解,也可能會激起對方防衛的反應。

「口」指的是說話的口語或表達的字眼,「心」代表著一個人的非口語訊息或情感,其中「非口語訊息」是指人們說話時的身體姿勢、行為動作、表情變化、音調高低、音量大小、語速快慢等等。

就像插圖所示,太太心裡明明擔憂緊張,希望丈夫趕快回來,但丈夫終於回來了,脫口而出的卻是指責的話語,內心所想和表面的話語、行為是不一致的。

出現這種不一致性的反應,並非只是表面上看到的「有壓力、身心疲憊或負向情緒積累過多……」情況所導致,更重要的環節是,在有壓力的情況下,人們進入了求生存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你會感受到威脅、不安全感,產生焦慮、擔心、無力,甚至憤怒的情緒,內心最深處感覺到「我不夠好」。在這樣脆弱的狀態裡,你為了保護自己,就非常本能的出現這樣的行為反應。

因此坊間教導如何溝通、如何調整情緒的書籍和演講,通常會讓我們比較明白自己的狀態,或知道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會讓你感覺到懊惱,因為你知道這些道理,卻經常做不到。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不一致性的行為反應是你從小在求生存狀態裡,經歷了十數年、甚至數十年所養成的習慣,當然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或僅用認知的方式就產生改變。因此,你可以對自己更寬容一點,允許自己慢慢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足夠引起重大改變的進展。

覺察的起手式

在薩提爾女士的觀察裡,這種面對他人時不一致性的行為,相當普遍而且多樣。在她累積的經驗中,將其歸類成四種常見的反應模式:「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這四種反應模式,稱為「求生存姿態」,或是用中性一點的說法,稱為「溝通姿態」。

如果你開始學習薩提爾模式,想要藉此更加的認識自己、改善家人關係與人際互動,那麼就會接觸到薩提爾女士所提出的創意隱喻──「求生存姿態」。在工作坊中,我會邀請所有的學習者運用身體去體驗姿態,想像在壓力情境下,自己的身體姿勢、口語的表達以及內心的情感(或感受),這三者是怎麼樣聯繫起來的。
這四個求生存姿態的體驗與學習,可以直接運用在你的生活當中,提昇自己在壓力下容易出現即時反應的覺察力,通常是學習薩提爾模式的起手式。

請記得的是,學習這四種姿態,不是要用來批判自己或他人,但我卻常常發現學習者會進入這樣的指責狀態裡。這種貼標籤的行為並非薩提爾女士的初衷,她希望我們提昇的是對自己或他人行為反應的覺察能力!

如果我們越能覺察自己的求生存姿態,就越有機會創造一個停頓的時空,讓我們中斷即時反應,而出現更多選擇不同反應的可能性,增添之前忽略的部分,讓我們趨向一致性的溝通,創造與他人真誠互動的過程,使得彼此更靠近、關係更親密。

這種一致性的溝通方式,不僅僅可以讓對方體驗到你的善意或認可,而產生溫暖、美好的感受,同時,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內在力量,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

本文摘選自《薩提爾自我療癒之路》,采實文化出版,作者:張天安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