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心臟支架手術不能運動?醫揭心血管疾病術後照護要點

除了對運動有迷思之外,部分患者做完心臟支架手術之後,會誤解手術的效果,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康復且不再需要用藥治療或回診,在疏於照護的狀況下,面臨心血管疾病復發的結果,尤其心肌梗塞再發作,猝死率高。

對很多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來說,做心臟血管支架手術可謂救命解方,然而卻有部分病人擔憂運動會影響手術效果,選擇在術後整日臥床不動,結果反而不利於傷口復原。

支架手術後避免整日臥床!醫:適當運動才能維護心肺功能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佳濱主治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術後運動與否應視手術部位和傷口復原程度來判斷,由於大部分心臟支架手術會從手腕處的橈動脈或大腿動脈做穿刺,相較於抽血用的靜脈更容易滲血,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在術後2週內應避免劇烈活動,例如騎腳踏車、搬粗重物等,以防止影響傷口復原 。
林佳濱醫師說明,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想保持健康,適當的復健活動仍不能少,建議患者應該在身體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漸進式地增加運動量,一開始可以選擇散步等較輕微、不影響傷口復原的活動,在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前提下增加運動強度,培養運動習慣才更有利於維持術後健康,而非長時間臥床不動。


如何避免再復發?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控制及預防用藥觀念要正確

除了對運動有迷思之外,部分患者做完心臟支架手術之後,會誤解手術的效果,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康復且不再需要用藥治療或回診,在疏於照護的狀況下,面臨心血管疾病復發的結果,尤其心肌梗塞再發作,猝死率高。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次級預防」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觀念,除了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年紀、家族遺傳、肥胖等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要注意之外,通常也會建議患者應配合醫師處方使用必要的預防用藥,「例如乙型阻斷劑、抗血小板藥物等,目前國內外已有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這些藥物對次級預防的病人非常重要 」。
林柏霖醫師強調,診間常見患者在對預防用藥抱持疑慮,認為手術後症狀好轉便不必服藥,但其實預防用藥的概念就好比買保險、保養一樣,目地在於降低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呼籲患者術後應遵照醫囑保持規律用藥的習慣,停藥與否仍須視主治醫師評估決定。

預防治療目標依風險評估 原則上低密度膽固醇值越低越好 

以心血管疾病常見原因高血脂為例,醫師會依據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程度,即病人當下身體狀況,來評估預防治療的目標。林柏霖醫師說明,一般人的壞膽固醇目標值應低於130mg/dL,但如曾做過心臟支架手術、具其他心臟病史或糖尿病史的患者則應至少降至70 mg/dL。若符合多種風險因子,如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等,就須將壞膽固醇控制至55 mg/dL以下 。當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越高,原則上就應將壞膽固醇控制越低,醫師會依患者的整體風險來設定適合的治療方針。

術後預防除了飲食控制 抗血小板用藥也應注意胃出血副作用

簡而言之,壞膽固醇數值越高,病人再復發的風險就越高。林柏霖醫師表示,由於膽固醇數值20-30%與飲食相關 ,故心臟支架手術之後肉類、油炸食物和內臟類盡量避免。此外,目前常見的用藥多以降血脂口服藥史他汀類(Statin)為主,多數患者藉此將壞膽固醇數值降低四至五成,然而有部分病人在提高口服劑量後仍無法達標 ,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以降膽固醇針劑進行治療 。
至於放置過心臟支架的患者,林佳濱主治醫師也解釋,一般會建議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次級預防,其中台灣最常見預防用藥為阿斯匹靈,亦可搭配輔助的抗血小板藥物,做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不過,因部分患者在使用阿斯匹靈後會出現胃潰瘍、胃出血的副作用,因此若治療期間感覺消化道不適,應與醫師討論安排消化道潰瘍診斷,視情況更換出血風險更低的治療方式。

術後照護應遵循醫囑、規律飲食、維持運動

除了術後1-2周的傷口保養之外,由於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病,長期回診治療、規律的飲食及用藥必不可少,治療期間保持醫病雙方的溝通,提出自身對治療的期待,若對藥物有任何問題也都可以向主治醫師諮詢,避免長期抱持錯誤的照護觀念或自行停藥,才能將心血管事件再發生的機率降至最低。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