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食品真的NG嗎?3】輻射其實無所不在

天然輻射可能來自於宇宙射線、地表,或存在於建築物、地下室等地方中的自然氡氣,因此不論是爬高山、搭飛機、泡溫泉或一般飲食,都有可能接受到輻射,也稱為「天然背景輻射」。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understood.(只要我們去理解它,會發現生活中沒有什麼是可怕的)」「輻射」是否真這麼可怕?首先你得先了解。

平均天然背景輻射劑量 台灣每人每年1.6毫西弗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提到,「輻射」一詞僅代表一種具有能量的波或粒子,因此,生活中輻射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包含地球誕生時即存在的「天然輻射」;及隨著工業科技進步發展出來的「人造輻射」。

黃玉儀主任說明,天然輻射可能來自於宇宙射線、地表,或存在於建築物、地下室等地方中的自然氡氣,因此不論是爬高山、搭飛機、泡溫泉或一般飲食,都有可能接受到輻射,也稱為「天然背景輻射」。而世界各地天然背景游離輻射也有很大的差異:聯合國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UNSCEAR)統計全世界各地的天然背景輻射值,以毫西弗/每年為單位,美國為3.0、英國為2.2、日本為1.48、台灣則為1.62,而全球平均為2. 4毫西弗/年。 

▲玉山國家公園輻射地圖/圖片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陽明山國家公園輻射地圖/圖片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而人造輻射除了用來發電的核子發電廠之外,於農業、研究、機場安檢或部分醫療行為都可見其蹤影,舉例來說,醫療診斷用的X光攝影、電腦斷層掃描儀(CT)、正子放射攝影(PET)及常見之癌症放射治療,皆帶有輻射,然而其劑量非常低,若民眾因為擔心而影響治療意願,可能反有因小失大之虞。

 

▲圖片來源/Pixabay

醫療效益大於風險 「健康存摺」掌握放射線檢查輻射量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也於去年宣布,民眾可於「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取得個人接受放射線檢查之輻射量。於首頁點選就醫總覽就可以看到當年度個人放射線檢查醫療輻射量資訊,如想知道各項檢查的個別醫療輻射量,可以於影像或病理檢查報告選單,點選特定檢查項目(如電腦斷層造影)就能得知該項放射線檢查之醫療輻射劑量資訊。

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強調,另放射線檢查的目的在於提供醫療影像資訊,對病人帶來的醫療效益遠大於輻射暴露風險,且為疾病診斷所必要,醫師會基於醫療專業判斷安排放射線檢查,如民眾對檢查安排有疑慮,可與醫師溝通釐清,深入了解後能更安心與放心接受放射線檢查。

輻射劑量限值、核食標準值 「這兩單位」要先搞懂 

放射科學領域有很多專有單位,輻射計量的標準值常用到兩種,即「西弗」(Sv)與「貝克」(Bq)。貝克是放射性活度的單位,1貝克代表每秒有1個原子產生衰變,是相當小的單位,而數值越大代表放出的能量越多;西弗則是為了量化其對人體造成之影響而產生的公定單位,代表人體每公斤所接受到的能量釋放(焦耳)。

國際間多將一般民眾除了天然背景輻射及醫療劑量之外的輻射接受值,訂為一年1毫西弗(等於1/1000西弗),而輻射相關工作者,黃玉儀主任說,也包含自己專任的核子醫學科別在內,則為一年20毫西弗或五年100以下毫西弗。

▲一般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圖片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醫療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圖片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急性高劑量恐致死 合理抑低原則為防護前提

黃玉儀主任指出,如人體突然曝露在>6西弗高劑量輻射中(非常少見,僅有4級以上核能事故較有可能發生)可能會使體內黏膜細胞遭受破壞、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若突然接受1-2西弗劑量,則可能產生噁心、嘔吐等現象,也被稱為「急性放射線症候群」。

而輻射的影響是累積的,因此針對輻射防護,除天然背景輻射外,國際通用的輻射防治原則即為合理抑低原則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意即在可達成範圍內儘量降低接受輻射的機會,無論是體外曝露如照射X光;或體內曝曬如吃入輻射污染食品。同樣地,也可將輻射污染食品應用在此原則之下,為保障人民健康,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亦訂定食品中含碘131、銫137及銫134之安全值。

 

▲輻射劑量比較圖

參考資料來源: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