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連登10大癌症之首 醫籲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蔣鋒帆理事長呼籲,腸癌連續14年位居癌症發生之首,國人應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患者每年新增逾1萬7千多人,平均每5分鐘就新增一位患者,大腸直腸癌更已連續14年蟬聯10大癌症之首,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也顯示2020年約1930萬人罹癌,估計到2040年罹癌人數將超過3020萬人,惡性腫瘤已成為全民公敵,台灣腸癌病友協會長期推廣癌症預防,呼籲民眾平時應養成篩檢的習慣,才能對抗癌症的威脅。

▲WHO預估未來亞洲腸癌罹患人數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之癌症統計資料,2020年亞洲就有近百萬約975,013人罹患大腸癌,推估至2040年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更可能超過155萬人,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超過45名的患者,發生率在全球名列前矛;大腸直腸癌的成因諸多,除家族病史、高齡化、飲食不健康等是高危險族群外,也可能因工作或生活壓力過大,導致免疫力下降,讓大腸直腸癌伺機而生,民眾需多加注意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WHO 統計2020全球及亞洲癌症發生率

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蔣鋒帆理事長分享,近年來臨床門診病患仍約有20%發現時已至第四期,曾有位56歲陳姓癌友說:「我每年都有做糞便潛血檢測,檢查結果皆為陰性,等到身體感覺不舒服時再重新檢查後確診,才知道原來之前是偽陰性」,無症狀的腸癌讓民眾防不勝防。糞便潛血檢測及大腸鏡檢查都是發現早期大腸直腸癌的方式,民眾平時可多觀察自身排便狀況,若有出現血便,糞便顏色異常、腹部絞痛或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等,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的一般民眾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免費糞便潛血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建議每兩年一次,若是高風險民眾則應更早與醫師討論接受大腸鏡檢查,以預防遺憾的成為糞便潛血偽陰性或無症狀患者。依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民眾呈陽性反應卻未再進一步檢查,很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卻不自知,因此再次呼籲全國民眾務必遵從醫囑進行相關檢驗。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宣導大腸直腸癌 預防的關鍵之道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持續推動大腸直腸癌衛教宣導,蔣鋒帆理事長建議可參考以下罹癌危險因子,但也不必過度擔憂,只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適時補充腸道好菌,並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早期發現治療腸癌存活率高達90%以上,台灣大腸直腸癌治療成效顯著,透過手術能將腫瘤完全清除,尤其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發達,不僅傷口小,術後的疼痛也較傳統手術輕微,可大幅縮短術後復原時間,加快回復正常的生活。

▲罹患大腸直腸癌八大因素包含性別、種族、家族遺傳等,運動與飲食習慣也是後天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