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又稱為異位性溼疹,在台灣盛行率介於4.7%到6.7%,且有逐漸增加趨勢。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指出,異位性皮膚炎與遺傳有關,也與其他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有關,每位病患臨床表現不同,有些僅四肢屈側出現少許濕疹病灶,有些則全身都受波及,嚴重者甚至導致失眠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
生物製劑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33歲女宛如重獲新生
33歲陳小姐,長年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不僅全身皮膚布滿大小搔癢顆粒及斑塊,且粗糙不堪,晚上更是常因搔癢而影響睡眠品質,雖長期陸續接受治療,但仍無法有效控制,甚至反覆惡化,直到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就診,經檢查確診為重度皮膚炎,接受免疫抑制劑及窄波紫外線的治療後,雖紓緩症狀,但仍處於中重度,因此採以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經一個月治療後,皮膚終於獲得改善,也不須再服用免疫抑制劑,重拾日常生活。
解決異位性皮膚炎 新興治療新選擇
鄭百珊醫師說明,傳統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又分為外用藥膏、口服藥物以及光照療法,前者像外用類固醇藥膏就仍是中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第一線抗發炎療法,後者像抗組織胺等口服藥物,雖可抑制異位性皮膚炎的搔癢,但對於中重度病患改善效果有限,但在目前新興治療上,已有生物製劑、口服JAK抑制劑等選擇,其中生物製劑則透過皮下注射治療,治療4至6周就產生反應,相較於傳統治療,療效及安全性都較佳。
異位性皮膚炎恐影響心理 必要時應積極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可能誘發於任何年齡層,相較於兒童,成人除了急性濕疹樣變化,也會出現表皮增生、慢性病灶等表現,根據研究,約四分之一的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在成年後才出現病灶,有些在兒童期及發作的病人會隨年紀增長而有所改善。鄭百珊醫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不僅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影響心理,因此必要時也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積極治療,戰勝異位性皮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