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近期在全台各地小黑蚊孳生快速,已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長袁紹英呼籲,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應事先噴經衛生署核可的防蚊液,且著長袖上衣,長褲,住家或學校等門窗都應加裝紗門、紗窗,建立「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觀念,才能有效防範小黑蚊持續孳生。
生態環境的改變其實才是造成小黑蚊孳生的主因,尤其又以明暗交替且潮濕的青苔,最適合小黑蚊幼蟲生長;袁紹英表示,如屋簷下、水溝邊緣、庭院牆角、菜園、檳榔園等農耕地,這些容易發現青苔的地方,應常常加以翻土或清除青苔,有效阻斷幼蟲食物,才能防止小黑蚊幼蟲孳生。
從1913年在台中發現小黑蚊,至今已99年,為台灣本土的原生種昆蟲,通常在夏季會大量孳生,且以雌蟲為嗜吸人血,大多出沒於中午至下午時段,包括人體小腿、手背、手肘等都為常叮部位;袁紹英說,雖目前無任何傳播疾病的記載,但被叮咬後,有些民眾會出現奇癢、紅腫等,甚至嚴重時還會引起過敏等症狀。
防治小黑蚊,除了個人防護外,最重要是居家到周圍環境,都必須做好環境維護,配合管理工作以及清除幼蟲棲息地,才能有效降低小黑蚊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