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診掌握「三步驟」 乾癬病灶「清零」不是夢

多數中重度乾癬患者,病程超過10年,難以根治,但透過妥善治療可獲得長期穩定控制。乾癬不單只是皮膚病,常有其他共病,如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等,需要及早積極全面治療、也減少共病威脅。

皮膚科醫學會攜手台灣乾癬協會,針對常見慢性病「乾癬」,推出4種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包含生物製劑說明衛教單張、治療衛教工具書與兩支衛教影片,幫助乾癬主動瞭解治療目標、方式,與醫師共同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有機會達到病灶「清零」。疫情影響患者回診追蹤,臨床看到不少中重度患者復發惡化,近期才匆匆回診,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朱家瑜指出,冬季是乾癬好發季節,病患大幅增加,門診時間有限,就醫前充分運用四大工具,進行高效率醫病溝通,幫助病情最佳控制。

了解及確立治療目標、方式、醫病積極溝通 乾癬「清零」非夢想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蔡呈芳表示,乾癬是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表皮加速生長以及分化不良,進而產生紅斑和脫屑等情況。多數中重度乾癬患者,病程超過10年,難以根治,但透過妥善治療可獲得長期穩定控制。乾癬不單只是皮膚病,常有其他共病,如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等,需要及早積極全面治療、也減少共病威脅。國內約有十多萬病友,中重度病患約佔2成,年齡集中20至40歲正值求學、工作的青壯年。

臺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乾癬患者的皮膚長年嚴重不適,病灶嚴重搔癢、疼痛,皮疹暴露與脫屑影響外觀,影響社交、工作及求學。病灶若在頭臉部、四肢手腳處,更怕引起旁人側目,不敢穿短袖短褲,不敢游泳、泡溫泉。患者對外界異樣眼光感到不自在,缺乏自信,造成抑鬱。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說,不少乾癬患者不知道乾癬已能妥善控制,甚至有機會讓病灶「清零」。患者要主動表達對治療的期待,講出疑慮,與醫師共同設定每次療程目標,主動瞭解多元治療方式,積極參與醫療決策討論。

4種醫病共享決策工具一次掌握 9種生物製劑治療

蔡呈芳說明,通常輕度乾癬使用外用藥膏。若超過90%的體表面積有發紅、脫屑,應考慮全身紫外線照光治療。若仍無法有效控制,需加入口服藥物。當上述療法均無法控制病情,可向健保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政府給付四大類、九種生物製劑,是病患福音。

臨床上常用來評估乾癬嚴重度的指標是「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ASI), 除了乾癬病灶「面積」,也納入皮膚發紅、增厚與脫屑等狀況。蔡呈芳說,PASI也可作為「治療後的乾癬改善程度」評估標準。例如PASI 90是指治療後乾癬病灶改善90%。而長期治療會以達成PASI 90 或PASI分數

蔡呈芳表示,醫病共享決策是重要趨勢,醫師基於實證提出不同治療的優缺點,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共同商討最合適治療,「討論重點包括治療快速產生效果、療效穩定、停藥後維持乾淨皮膚較久、降低藥物副作用、增加藥物使用方便性等。讓乾癬病患恢復常人般的乾淨皮膚,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黃毓惠醫師說,目前針對乾癬的生物製劑有四大類、九種。診間最常聽到病友提出的疑問包含「生物製劑可治癒乾癬」、「有什麼副作用」、「如何申請健保用藥」、「生物製劑停藥後復發,是否會更嚴重」等。然而看診時間有限,無法全數盡問,或難以完全理解醫師說明,這時病友就需要藉由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了解不同藥品的療效與安全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物製劑。

醫授看診教戰守則 掌握三步驟「看、問、聽」

黃毓惠醫師表示,目前乾癬醫病溝通可歸納兩大困境,「看診時間短,醫師無法充分回答患者疑問」、「患者不知問什麼、怎麼說」。她呼籲患者就醫前可掌握「看完整、問明白、聽建議」看診三步驟。

一、「看完整」:看診前,蒐集疾病相關資料,完整閱讀4種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與治療資訊。

二、「問明白」:看診前,先寫下想問的問題,抓住重點,清楚描述,不因緊張或因焦慮影響溝通。

三、「聽建議」:看診時,聆聽醫師建議與說明,了解各種治療優缺點,一起商討最合適治療。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