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也有中年危機?! 定期檢查及早治療是遠離洗腎的關鍵

早期腎臟病變症狀不明顯,若未定期檢查,病患很難察覺身體的變化,直到出現不適症狀時,很有可能腎臟功能嚴重惡化,需要透過洗腎維持基本生命機能。

臺灣慢性腎臟疾病盛行率約11.9%,平均每10人就有一位有腎臟問題,若沒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腎臟持續惡化,患者恐面臨需終身洗腎的情況。然而,早期腎臟病變症狀不明顯,若未定期檢查,病患很難察覺身體的變化,直到出現不適症狀時,很有可能腎臟功能嚴重惡化,需要透過洗腎維持基本生命機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邱怡文醫師提醒,腎臟雖然隨年紀增長會自然老化,但要當心40歲是一個重要關卡,若不注意恐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中年三高要注意 當心腎臟出問題

邱怡文醫師提到,從生理自然老化來看,40歲過後有超過一半的人,腎臟功能每年以近1%的速度下降;若有合併三高、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腎臟功能退化會更加明顯,大幅提高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因此,定期透過抽血驗尿檢查了解目前腎臟功能狀況相當重要,邱怡文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主要是以「腎絲球過濾率」來評估腎臟功能,抽血檢驗肌酐酸濃度再換算就可以得知。腎絲球過濾率高低就像是腎臟測試結果,正常年輕人將近100(分),而中老年人則建議應維持在60(分)以上,一旦低於60以下就是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建議採取適當治療介入,避免腎臟持續惡化。而腎臟功能檢查中的驗尿則是看有無蛋白尿,這是腎臟受損傷的重要指標。

腎臟不好可能影響心臟 小心「心腎症候群」找上門

腎臟功能惡化也可能會造成心臟的損傷,邱怡文醫師說明,心臟病與腎臟病相互影響,心臟不好時,會使腎臟處理能力開始變差,腎臟不好時則會拼命把水分蓄積,增加心臟負擔,形成惡性循環,引發心腎症候群。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邱怡文醫師

出現腎病變時,是否有機會逆轉呢?

邱怡文醫師分享,臺灣慢性腎臟病患者將近一半都合併有糖尿病問題,臨床上就曾有一位60歲退休老師,因罹患糖尿病,長期接受定期追蹤,某次檢查發現蛋白尿情況嚴重,且腎絲球過濾率值每年下降7至8%之間,腎功能表現僅剩60(分),以七年後來看,患者可能不到70歲就得面臨洗腎命運;所幸近年有許多新型口服治療藥物,原本用於糖尿病降血糖治療,但在評估藥物長期安全性時,意外發現對於心臟、腎臟都擁有非常好的保護機制,能幫助阻斷腎臟回收多餘的葡萄糖以外,也會減少鈉離子回收,進而降低心臟、腎臟壓力,減少對身體的負擔。該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照護後,追蹤三年發現腎臟功能每年下降不到1%,等同於自然老化程度,狀況控制良好。邱怡文醫師提醒,用藥還是要依據病患個人情況、每年腎臟功能下降速度等綜合因素進行評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延緩腎臟惡化。

腎是無聲的器官 高危險群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治療

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家族史、服用多種藥物者都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每年應追蹤一次腎臟功能,邱怡文醫師也呼籲,尤其有釐患多種慢性病患者,在未出現任何症狀時就要定期抽血、驗尿監控腎臟功能,而65歲以上老年人無論是否有慢性疾病,則應每年追蹤一次腎臟功能;若有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的患者,就算腎功能正常也需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以降低未來面臨洗腎的風險。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