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肚子裡會哭嗎? 他可能正進行「哭的練習」

胎兒出現類似於哭臉、笑臉的面部表情,可能是胎兒出生能立刻嚎啕大哭的先決條件。

常聽到有人分享懷孕時聽到胎兒在肚子裡發出哭聲,也有人將之視為胎兒的求救訊號,但事實上,胎兒並沒有辦法在母體內發出「哭聲」,但是有可能正在進行「哭的練習」。2005年發表的期刊《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Fetal and Neonatal Edition》即提出,研究時給予33週大的胎兒些微振動及聲音刺激,可從超音波影像觀察到胎兒有張開嘴、下巴內縮、胸口明顯上升、頭向後倒,最後下巴顫動的動作,類似於「哭」的面部情緒表現,而全體受試個案中,約有近6%胎兒出現相似行為。

子宮充滿羊水 缺少空氣無法發聲

英國杜倫大學發展心理學家Nadja Reissland說,如果要說胎兒在子宮裡會哭,要看如何定義哭泣。若僅將哭泣定義成強力感覺與情緒的表現,如尖叫、大聲喊叫,那可以很絕對的說「胎兒在子宮內並不會哭」,因為在充滿羊水的子宮內,胎兒肺部沒有空氣可以吸入、呼出,也就是聲帶無法與空氣共振的情形下,沒辦法發聲,必須等到他們第一次接觸到外界空氣才能進行第一次哭泣。

超音波技術進步 提供發展學研究可能性

孕婦能夠感受到胎動,但並無法得知胎兒細部的表情變化,超音波科技的進步,讓學者得以一探究竟子宮內的奧秘,並讓父母更加了解胎兒在子宮內的成長。一般胎兒約24-35週大時,可藉由超音波觀察到表情變化,並且表情豐富度、複雜度會隨懷孕週期而增加。

Nadja Reissland與其研究團隊藉由4D超音波及3D影像畫面,觀察6-9個月大的胎兒行為,並且分析其面部表情的發展,提出胎兒出現這些類似於哭臉、笑臉的面部表情,可能是胎兒出生能立刻嚎啕大哭的先決條件。另外Nadja Reissland也說明,他們的研究過程中並沒有給予胎兒任何刺激,因此無法確認這些類似哭泣的表情是否代表胎兒痛苦或不適。

出生後第一哭 胎兒時期即開始練習 

嬰兒誕生後,面部表情在父母與其孩子之間的溝通,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而胎兒出生前的細微表情變化,可能可以視為運用面部肌肉的練習,讓胎兒在出生後更能表達情緒。

Nadja Reissland表示,進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藉由觀察胎兒表情變化,來提供研究員一個更有用的方式,在孕期去辨認胎兒是否有發展遲緩或是其他健康問題。Nadja Reissland說,發展遲緩或有健康問題的胎兒,可能有較高機率不出現表情變化。

了解正常發展進程 父母可平常心以待

但如果產檢時總是看到寶寶面無表情,民眾也不用過度擔心,嬰兒的面部表情能力雖然在出生前幾週就開始發展,但出生後面部表情的發展,也可從與他人的互動或社會環境中學習。

Nadja Reissland說,嬰兒在八週以前不會模仿或從他人身上學到「笑」。而要發出咯咯笑的聲音也要到大約4-6個月之後,且胎兒不會產生淚液,流淚也要等到約出生四週後,淚腺發展到可以凝結淚珠時,因此對於孩子的情緒表達,父母不需操之過急。


文章來源:《Live Science》Do babies cry in the womb?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