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啖美食恐釀腸癌 多專科團隊合力精準醫療力抗晚期轉移

大腸癌已蟬聯12年國人癌症好發首位,謝孟哲醫師呼籲,降低大腸癌風險需從飲食習慣改變做起,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燒烤及油炸類食物等。

近年來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許多研究指出此種現象與飲食西化、運動習慣、抽菸喝酒等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由於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難以察覺,據統計有高達二至三成的患者確診時已進入晚期,也更加增添疾病治療難度與風險。

義大醫院血液腫瘤科謝孟哲醫師表示,現今大腸直腸癌的治療趨勢已走向多專科治療團隊(MDT)模式,透過不同專科醫師合作,並搭配基因檢測分析適合的標靶藥物,帶給患者更好的治療及預後。例如病灶位於左側大腸的腸癌患者經檢測RAS基因無突變,就可使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藥物,若病灶位於右側,則適合接受抑制血管增生藥物,透過個體化的評估選擇適合的藥物,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

晚期腸癌轉移 患者接受多專科治療後大幅縮小腫瘤

因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易使患者延誤就診時機,謝孟哲醫師指出,過去曾收治一名40歲男性患者,反覆血便症狀長達一年,卻因誤以為是痔瘡而延誤就診,直到發生嚴重腹痛至急診就醫時,才發現已進入大腸癌第四期,病灶位於左側大腸,並同時合併肝臟轉移,在晚期腸癌手術難行的情況下,透過多專科團隊的評估,搭配基因檢測確定患者RAS基因無突變後,使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藥物進行治療,五個月後腫瘤縮小至1.2公分,並成功進行乙狀結腸和肝臟手術,術後兩年觀察都無復發跡象。

謝孟哲醫師表示,多專科團隊結合外科、血腫科、放射腫瘤科及影像診斷,會依患者個人的疾病狀況,例如基因突變的情形評估治療選擇,不論癌症期別都會對其進行討論,評估開刀的急迫性及後續治療規劃,量身訂做專屬於個案的治療方式,增加手術可能性。如上述案例中的患者罹患左側腸癌合併腫瘤轉移威脅,在檢測後無基因突變就可使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藥物,先將腫瘤縮小再開刀,降低治療風險。

右側腸癌拖延治療腫瘤破裂 標靶治療露曙光

謝孟哲醫師進一步說明,大腸癌除了症狀易混淆難發現,且症狀會因病灶位置在左側或右側而有所不同。其中右側腸癌患者常出現貧血症狀,因此前往家醫科就診而非腸胃科的患者不在少數,導致延誤就診情況更加嚴重。

謝孟哲醫師分享,一名年僅30歲的女性患者原先就有大腸癌家族史,因腹痛就醫,原以為是盲腸炎,檢查後才發現大腸腫瘤已成長至5公分,加上還有微小破裂,為避免感染,多專科團隊緊急替患者裝上人工造口,後續為了將腫瘤切除乾淨,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縮小腫瘤後進行手術,成功治療後目前已觀察一年都無復發。謝孟哲醫師強調,使用標靶藥物有助於縮小腫瘤、進而獲得手術切除的機會,而搭配多專科團隊的治療決策更能幫助患者有效對抗癌症。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搭配健檢 及早遠離大腸癌

大腸癌已蟬聯12年國人癌症好發首位,謝孟哲醫師呼籲,降低大腸癌風險需從飲食習慣改變做起,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燒烤及油炸類食物等。此外大腸鏡檢查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若是一般民眾,4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有症狀需隨時就診,50歲以上民眾無症狀、無家族史者可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由於息肉發展為腫瘤需二至三年,民眾也可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罹病風險,避免息肉惡化。

謝孟哲醫師說明,一旦出現相關症狀,例如排便習慣改變、血便、不明原因腹瀉、腹痛、貧血或體重下降等,且持續一個月都無緩解就應就醫檢查,若確診為大腸癌也毋須緊張,儘管癌症的治療複雜,利用多專科團隊與精準醫療的應用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就能精準力抗大腸癌。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