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失智症、腦損傷有望! 國衛院:耗時7年調控神奇「外泌體」

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團隊歷經7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並從中鑑定出,可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物質。

受損神經再生研究新突破,可望應用於治療失智症、腦損傷等疾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團隊歷經7年研究發現,利用特殊技術刺激間質幹細胞,可分離出具有修復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並從中鑑定出,可促使腦神經再生及腦部功能恢復的物質,同時具抗發炎、壓制過度免疫反應的功能,可能有助於COVID-19後期患者恢復。

原來外泌體不是廢棄物 可擷取出修復細胞神經功能

國衛院細研所副研究員李華容表示,外泌體就是一個正常細胞釋放的功能,過去吐出來的囊泡,僅奈米等級的大小,被視為廢棄物,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外泌體本身的細胞膜內,包覆許多蛋白、核酸及代謝等物質,細胞外泌體是細胞用來和外界溝通的一種工具,在不同環境下所裝載的訊息也不同,且具有將非幹細胞轉換成幹細胞的能力。

李華容指出,廣泛存在於骨髓、脂肪裡的間質幹細胞,可擷取出具有修復不正常細胞缺失功能的「幹細胞外泌體」。在大腦受損的小鼠實驗中,用注射方式提供帶有「修復」能力的外泌體,1週後觀察到受損的神經細胞可以長出突觸,更在1個月後,發現受損區域神經細胞的數量,可以恢復到原本的6成。

誘導型外泌體動物實驗 助腦傷小鼠恢復學習認知

對於患者來說,最在意受損功能恢復,李華容說明,研究團實際分組訓練小鼠游泳、尋找水池中的檯子5天,結果發現正常鼠找到檯子,花費時間9.98秒最快,其次是研究團隊利用特殊技術刺激幹細胞、分離出有修復功能的誘導型外泌體治療鼠13.51秒,一般外泌體治療鼠、腦傷鼠則墊後,顯示經誘導型外泌體治療的小鼠,有助於恢復大腦的認知、學習及記憶功能。
李華容指出,相較於幹細胞培養及穩定保存不易、必須手術植入,且植入後無法控制生長風險,有形成腫瘤的疑慮;反觀幹細胞外泌體可製劑保存、採取注射方式即可,且因不含細胞,沒有生長不受控的問題,未來要進一步走到臨床實驗,有賴後續法規的規劃及產業合作,嘉惠於患者。

再生醫療新突破 未來應用治療疾病層面廣泛

國衛院研究顯示,經由調控過的誘導型幹細胞外泌體,相較於間質幹細胞更具有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又能避免細胞植入手術的風險及副作用,對再生醫療帶來新突破。這項研究也分別在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並獲得國外媒體專欄報導。
這項技術已取得中華民國專利,且同步申請美國、英國、日本專利。李華容表示,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研究範圍,雖然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