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狂、哭鬧、甩門……,長大後凡事負向思考、消極、抱怨,一生都活在失敗的怨天尤人中。

如何教養我家孩子處理情緒,回到正向軌道?

打開電視,青少年鬥毆尋仇、飆仔橫行傷人的新聞比比皆是,甚至好友、情人反目,盛怒之下持刀報復,場景怵目驚心,令人不禁想問,現在的社會,究竟怎麼了?

「情緒不懂得紓解,失控表現在外的是暴怒,壓抑隱藏在內的則是焦慮、憂鬱,」長年專注兒童青少年情緒管理的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說。

許多人常誤以為情緒管理就是「不要生氣」,但實際上,人人都有生氣的權利,青少年也一樣,只不過每個人表現情緒的方式各有不同,輕則沉默冷戰,重則咆哮喧鬧、甚至傷害自己或別人。

王意中認為,家長從小就告誡孩子「你不應該生氣」,卻從沒告訴他們「生氣時該怎麼辦」,因此孩子只好選擇最安全的方式——模仿。

父母一碰上不順心的事,怒氣沖沖地把電話一摔,或將桌上碗盤統統掃到地上,久而久之,孩子和同學吵架,也出現撕碎對方課本、或以暴力解決的行為。

當家長批評孩子情緒控管差,卻忽略了,自己的行為也相差無幾。

「很多爸爸對自己的愛車保養很清楚,媽媽可能對皮膚保養很了解,卻對孩子的情緒保養不太重視,也不知道怎麼做,」王意中嘆了口氣。

親子相處切忌變成「在警局做筆錄」

孩子的情緒化、負向思考,來自親子溝通不良。

愈來愈多孩子在回應切身問題時,說不出話,或是丟一個籠統的說法「無所謂」、「隨便啦」就搪塞過去,深究這種現象,源自於親子間對話太少,於是孩子從小不喜歡動腦、不勤於思考,長久下來,他不習慣使用完整字句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沒耐心說。

更且,家長常用「問」取代溝通,積年累月下來,問題不外乎「今天乖不乖?」「考試考幾分?」「功課寫完沒?」

王意中認為,這類問句有兩種問題,第一是範圍太廣,孩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再者父母問話時常慣用二分法,讓孩子切換到「Yes」或「No」狀態,加上對話中糾正的多、鼓勵的少,孩子容易從中找到對他不利的解釋,這正是「負向思考」演變成「負面情緒」的關鍵。

隨著孩子長大,學習壓力加重,王意中形容,這類問句會愈來愈像「在警局做筆錄」,問句一再重覆如同碎碎唸,孩子索性就不回答,或是錯誤解讀家長的訊息,鑽牛角尖,陷入負面情緒愈來愈深。

更糟的是,有些問句甚至傳遞著威脅訊息,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就曾在公車上,聽到一位媽媽怒斥兒子「你為什麼不讀書?考這麼差,這麼不爭氣,媽媽不如去死掉算了。」父母口不擇言,不但於事無補,更加重子女的負面情緒。

但許多家長是到了和孩子起衝突才發現親子溝通不良,王意中建議父母試著描述你的兒女,扣掉課業成績,還能說得出多少,包括他們的脾氣、感受、特質、行為模式、或對事物的看法,如果發現自己統統答不出來,表示親子間真正的相處時間太少,大人的期待和孩子實際面對的壓力有落差,但雙方卻沒機會溝通,這時如果爸媽持續提出要求,在青少年眼中就是一味數落,情緒反彈只會愈來愈嚴重。

思考模式負面,再加上對於情緒的認知不足,最終就可能導致極端的宣洩手段。【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61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02

 

延伸閱讀:

吃對》靈活的腦力,就從3餐飲食開始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731

睡好》午睡的神奇力量:如何睡、何時睡、睡多久?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8748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