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會抽搐!短暫麻痛也是癲癇警訊 牢記「三不二護」救命原則

若親友出現癲癇發作,應掌握「三不二護」急救原則:不約束、不碰口、不餵食及保護頭部和呼吸道,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則應儘速送醫治療。

若親友出現癲癇發作,應掌握「三不二護」急救原則:不約束、不碰口、不餵食及保護頭部和呼吸道,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則應儘速送醫治療。

癲癇是一種腦部異常放電引起的「症狀」,不僅限於全身抽搐,許多患者可能只有短暫感覺異常或意識改變。奇美醫院神經內科朱庭瑩醫師指出,許多人不了解癲癇的多元表現,如短暫麻痛、味覺異常甚至只是瞬間發呆,都可能是大腦求救的警訊。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回歸正常生活。

短暫異常恐癲癇 腦波影像助確診

根據統計,癲癇在全球的盛行率約為0.5至1%,臺灣約有10至20萬民眾罹患癲癇,且任何年齡層皆可能發病。癲癇的診斷需透過腦波檢查(EEG)與腦部影像(CT或MRI)確認,有些病人則需安排錄影腦波長時間監測。

朱庭瑩醫師分享一個45歲男性案例,該患者初次就診時,主訴「一個多月前,斷續有左上肢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每次約持續10多秒鐘,症狀就自行緩解」。醫師診察評估後,懷疑為右大腦局部癲癇發作,開立抗癲癇藥物,但其未檢查及回診。三個月後,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到急診,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診斷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

急救「三不二護」 避免危及生命

朱庭瑩醫師強調,一旦確診癲癇,正確的藥物治療與穩定服藥至關重要。癲癇藥不是有症狀才吃,必須穩定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腦部保持平穩,若擅自停藥或漏藥,可能引發「癲癇重積狀態」,嚴重者需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甚至有生命危險。

若親友出現癲癇發作,應掌握「三不二護」急救原則:不約束、不碰口、不餵食及保護頭部和呼吸道,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則應儘速送醫治療。

規律服藥與生活 避免癲癇發作

除了藥物治療,患者還需注意誘發因素,包括睡眠不足、熬夜、過度壓力、情緒起伏、酒精攝取與戒斷、發燒、感染、忘記服藥及閃光刺激等。朱庭瑩醫師建議,癲癇患者應建立規律作息、穩定情緒、避免單獨泡澡或高危活動,同時建立「服藥提醒機制」。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