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有人噎到該如何應對?倘若嗆噎情況輕微,患者意識清醒,仍能咳嗽,可鼓勵患者用力咳嗽,嘗試把異物咳出,救援者可邊拍打其背部。

遇到有人噎到該如何應對?倘若嗆噎情況輕微,患者意識清醒,仍能咳嗽,可鼓勵患者用力咳嗽,嘗試把異物咳出,救援者可邊拍打其背部。

噎到食物用手指摳?滾熱雞蛋真能去瘀?燒傷或被蛇咬傷該如何處理?遇到有人“發羊吊”(癲癇)或中風又可如何應對?坊間流傳不少急救迷思,民眾受促認清常見的誤區,學習正確的處理方法,才不會“好心做壞事”,越幫越忙。

“說到急救,大家可能覺得事不關己,但意外偶有發生在自己和身邊的人身上,使人措手不及。坊間流傳不少急救迷思,遇上緊急狀況時,錯誤的急救方法非但對患者毫無幫助,還有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嗆噎是最常見的緊急狀況之一。進食時過於倉促有可能被食物噎到,幼兒也可能把異物放入口中而被噎住。食物或異物卡在喉嚨,嚴重起來可導致氣管堵塞,呼吸困難,甚而威脅生命。

噎食摳喉 異物入氣管更危險

被食物噎到時,不少人在情急之下的第一反應就是把手指伸入喉嚨以把食物摳出或摳喉催吐。事實上,阻塞的位置大多在更下方之處,手指也難以觸及,也無法從口腔探視。即使手指能觸及,更大可能的是把異物推至更深處。摳喉催吐雖有機會把噎住的異物吐出,但嘔吐物也有可能進入氣管,造成氣管堵塞,帶來更大的危險。

有些人則把患者上下倒轉使其倒立,試圖讓噎到的異物掉出,這舉動不一定奏效,而且還極度危險,若不慎鬆手,可能導致患者頭部受傷甚至頸項斷裂。迷信的說法是把碗放在患者頭上,用筷子在碗上敲打,相信這樣就能把噎住的食物吞下,這更是無稽之談。

遇到有人噎到該如何應對?倘若嗆噎情況輕微,患者意識清醒,仍能咳嗽,可鼓勵患者用力咳嗽,嘗試把異物咳出,救援者可邊拍打其背部。

采哈姆立克急救法

若患者無法咳嗽,或咳嗽不奏效,便需要為患者施行急救。患者可能因嗆噎缺氧而變得焦躁不安,如手持利器容易誤傷救援者,因而救援者需先確保自身安全,讓患者明白自己正在給予幫助,再施以急救。該急救方法稱為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

其方式是站在對方身後,雙手環繞在其腰部,一手握拳,另一隻手握住抱拳的手,將拳頭的拇指一側置於對方肚臍上方、劍突下方的位置,快速向上向內用力衝擊推壓其腹部,試圖用壓力把堵塞的食物推出,動作如同要把對方抬起,重複步驟直到異物排出。

如果患者是孕婦,救援者無法按壓腹部,則用雙臂環繞其胸部,將拳頭的拇指置於其胸骨下方的位置,快速並用力推壓胸部。

1歲以下須拍背壓胸

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則須採用拍背與壓胸的方式。救援者採取坐姿,把手臂撐在大腿上,讓嬰兒臉朝下趴在前臂,支撐嬰兒頭部及頸部,另一隻手的掌根在嬰兒背部拍擊5次。

其後讓嬰兒轉身,臉朝上躺在前臂,頭部低於胸部,用另一隻手的手指,在嬰兒的胸部按壓5次。每次轉身都檢查嬰兒口腔是否有異物排出,重複拍背與壓胸的動作直至嗆噎解除。若異物仍未排出且嬰兒漸漸沒有了呼吸,這時須為其施行心肺復蘇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並召喚救護車或直接送往醫院救治。

魚刺卡喉 喝醋吞飯皆無效

如果被魚刺哽到又怎麼辦呢?亞洲人偏愛吃帶刺的魚,尤其非穆斯林華人不像馬來同胞用手進食,把魚肉送入口前能透過觸覺摸到魚刺,降低誤吞魚刺的風險;而華人慣用筷子進食,把魚肉送入口中後才把魚刺吐出,因此魚刺卡喉是常有的事。

坊間相信大量喝醋或大口吞米飯能解決卡魚刺的問題。喝醋的概念是把魚刺溶解,理論上不完全錯,因為酸性確有溶化骨頭的效果,只不過食用醋的酸性極弱。

人體胃液中的胃酸pH值低至0.5,能有效分解吞入的骨頭,但食用醋是pH值僅有約2至4,力量不足以溶解魚刺。實驗顯示,把魚刺放進食用醋裡3個月,魚刺並沒有溶解。換言之,喝醋以溶解魚刺並無效用且有機會導致胃痛,得不償失。

至於吞飯,就視乎魚刺卡在哪一個部位。人體的口腔和鼻腔連接到咽喉,再從咽喉處分開食道和氣管,誤吞的魚刺大多經由口腔、咽喉、誤入氣管而不是食道,因此吞飯的幫助不大。

用力咳出 若無效掛急診

其實魚刺卡喉也可採取被食物噎住的解救方法,即用力咳嗽。魚刺可能被自然咳出,也有可能到達某個位置而進入食道。儘管如此,醫生一般還是建議患者到緊急部門或耳鼻喉科就診。

大多患者諱疾忌醫,以為去醫院須開刀動手術,其實不然。去除魚刺只需簡單程式,若魚刺卡在看得見的地方,醫生會使用鑷子將魚刺夾出來。

若在更深處,醫生會先利用噴霧麻醉藥讓患者局部麻醉,使患者不會在過程中作出嘔吐的反射動作,放入內窺鏡作引導,找出魚刺卡住的位置,再把魚刺夾出即可。過程完全不疼痛。患者若對程式有所瞭解,便不會感到恐懼。

跌倒撞傷應先冷敷

小時候跌倒或撞傷,長輩常用煮熟的熱雞蛋搓揉瘀傷部位,認為能消腫散瘀。然而,這種做法可能適得其反,使瘀傷加重。

瘀血的形成是因外力撞擊導致微血管或靜脈破裂,血液滲出並聚積於組織間隙。過度搓揉可能使血管破裂更嚴重,而熱雞蛋的熱度則會加速血液滲出,導致內部出血加劇。

跌倒或撞傷後,應立即冷敷。人體在高溫時,如運動後,血管會擴張,讓血液更接近皮膚表層以散熱;相反,低溫會使血管收縮,因此冷敷(如使用冰袋)能減緩血液從破裂血管流出,同時促進凝血,從而減少腫脹和瘀血。

兩三日後才熱敷

熱敷並非完全無效,而是需要在適當的時間進行。瘀血通常在48至72小時(2至3日)內凝固,並開始癒合,此時熱敷與輕柔按摩能促進血液迴圈,加快復原。但切記熱敷應在數日後才進行,且可使用熱水袋等替代品,而非熱雞蛋。

流鼻血仰頭 血液倒流堵氣管

流鼻血時,大多人會下意識把頭抬高,讓鼻血不會流出來,同時用紙巾卷成條狀塞進鼻孔,把鼻孔堵住,這樣的做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如果把頭仰起,鼻血雖然不從鼻孔流出,但其實並沒有止住,而只是倒流入鼻腔內。血液會經由後鼻腔流向咽喉,有可能到達食道或氣管。如流入食道,被吞咽到胃裡,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但要是出血量太大,血液無法全流入食道,便會流入氣管,而造成氣管阻塞。氣管阻塞會帶來2個後果,一者是呼吸困難,二者是肺部細菌感染。

頭微前傾 捏鼻助止血

出血時,個體自身的凝血功能終究會發揮止血功效。血流一陣子之後,凝血系統會接管,使血液凝固。但是部分人,如服用抗凝劑的患者,凝血能力較弱,便有可能面臨失血過多的問題。

其實要止住鼻血不難,可讓頭微微向前傾,用手指按壓鼻翼兩側,把鼻子捏住。這舉動正如按壓一般流血的傷口,使其止血。此外,使用冰袋敷在鼻部,也有助於促使血管收縮和加速血液凝固。止血後,建議患者到耳鼻喉專科作進一步的詳細檢查,以查出流鼻血的潛在病因。

燒燙傷勿亂塗 冰敷反傷皮膚

民間流傳著一種偏方,認為在燒傷或燙傷的部位塗抹牙膏、醬油、醋或油類可以緩解傷勢,然而這種做法可能適得其反。牙膏、醬油和醋可能刺激受傷皮膚,引發過敏反應。

至於油類,如食用油或牛油,更是不宜使用。燒燙傷後,應讓患處散熱,而油類會形成阻隔層,反而鎖住熱能,使傷勢加重,這無疑是本末倒置。

此外,許多人認為冰敷能幫助降溫,但這同樣不是正確的方法。冰敷可能導致已受損的皮膚進一步凍傷,若直接將冰塊敷在患處,損害可能會更嚴重。

市面上有不少燙傷膏的選擇,但其實燒傷或燙傷後即時塗抹燙傷膏也是不正確的。部分產品塗了後會在患處上形成一層假膜(pseudomembrane),其效果本是要作為燙傷皮膚的保護層,但是如果塗了藥膏才去求醫,反而會給醫療人員的臨床檢查帶來阻礙。

人體皮膚由3個分層組成,醫生透過辨識受影響的分層以評估燒傷的嚴重程度、界定燒傷等級和作出相應的治療方案,但燙傷膏形成的假膜會導致醫療人員便難以分辨燒傷的分層,則無法作出正確的治療判斷。

用清水沖洗20至30分鐘

燒傷或燙傷最重要是知道正確的急救方法,那便是馬上用清水沖洗患處至少20至30分鐘,目的是要散熱,儘快降低皮膚表面的溫度。沖洗時間越長,熱度便會散得越多,預後也更好。

若情況嚴重,無法進行沖洗,也可利用清潔的布,以冷水沾濕,覆蓋在患處上,再用保鮮紙包裹,送往醫院治理。

在更危殆的情況,如患者全身被火燒傷,急救可謂於事無補,務必馬上將患者送院。

癲癇發作勿塞異物 當心阻塞氣管

坊間相信當癲癇(俗稱發羊吊)發作時應把一些物品塞入患者的口中,否則患者可能會咬斷自己的舌頭。此舉十分危險,切勿這樣做。

癲癇發作時,患者對身體的肌肉包括舌頭肌肉失去控制,把異物放入口中有機會把患者的舌頭推到後方,阻塞氣管,而引致窒息和心臟停頓。

欲幫助患者,首先確保患者處於安全的狀況,如患者發病時正在做飯、站立高處、或處於馬路,便需要把患者移至安全處,防止在喪失意識後受傷或從高處墮下。若情況允許,可讓患者平臥在地板的床鋪上,並在頭下放置柔軟的物品以保護頭部,也可鬆開患者的衣衫以免癲癇致難以呼吸。

此時患者的身體十分僵硬,強硬推拉患者容易使他受傷,更不要往其口中放入任何物體。除此以外,記錄患者的發作時間。時間是重要的元素,若癲癇時間太久處理方法會有所不同。

5分鐘以上恐缺氧

癲癇發作的持續時間因人而異,但一般不應超過5分鐘。癲癇發作會導致患者精神狀態改變,甚至肌肉持續收縮,若發作時間過長(5分鐘或以上),可能會因舌頭後墜而阻塞氣管,從而增加缺氧(hypoxia)和吸入(aspiration)的風險,因此須及時進行干預。

待癲癇停止後就把患者翻到一側,使他側躺,這姿勢稱為昏睡側臥式(recovery position),能讓患者口腔內的嘔吐物自然流出,以免阻塞氣管。

指尖放血中風急救法

對於中風,民間向來流傳指尖放血的急救療法。當中風發生時,旁人皆措手不及,這時常有人‘挺身而出’,建議用針刺患者的手指尖端,擠出血液,謂能及時救人一命,殊不知這也是‘好心做壞事’。

指尖放血屬中醫療法,但早已證實無效。根據1項由中國8所中醫院聯合進行的研究,患者接受指尖放血療法與否,效果並無差別。相反地,此舉有機會引致傷口細菌感染,若中風患者本患有糖尿病,傷口便更難癒合,更有潰爛的風險。

首4.5小時為黃金搶救期

其實,中風最佳的急救是把握黃金搶救時間。其有效治療時間為4個半小時,越早得到治療救活率越高,一旦錯過此黃金時間,救活率將大大降低。與其浪費時間嘗試偏方,迅速召喚救護車把患者送院方為上策。

辨識中風症狀有4字口訣─ ‘FAST’,F代表Face,觀察患者臉部表情是否呈現不對稱;A代表Arm,讓患者抬起雙手,觀察是否出現單側手臂虛弱而無法抬起;S代表Speech,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言語障礙及口齒不清。

T代表Time,若患者出現前述3種的任1種症狀,即能確認中風,需爭取時間,立即送院。還須注意,並非所有醫院都具備完整的中風設備,民眾需知設有中風單位的醫院,以免耽誤搶救時間。

毒蛇咬傷 抗蛇毒血清才有效

影視中常有被毒蛇咬傷用嘴吸毒的情節,其實這萬萬不可,因毒液也會令救援者中毒。有者相信捆紮咬傷的部位可阻止或減緩毒液擴散,這也是不對的做法,因為當捆紮的布帶解開後血液會流得更快,使毒素會更快抵達心臟。

被毒蛇咬傷,必須根據毒素的種類注射相應的抗蛇毒血清才能有效治療。救援者應讓患者儘量保持姿勢,避免移動,同時召喚救護車。

肢體活動加速毒素攻心

救援者也可就地取材製作夾板把患者咬傷的部位固定。肢體的活動會加速血液流動,加速毒素擴散並抵達心臟,引發嚴重症狀。馬來西亞也有不少被蛇咬的個案,尤其在鄉村地區,最常見的蛇類是眼鏡蛇。

不幸的事件常在意想不到的情況底下發生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掌握急救常識猶如未雨綢繆,讓我們能在意外發生的千鈞一髮之際,解決燃眉之急,救人自救,挽回寶貴性命。”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5915/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