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飲食習慣是引致高膽固醇的罪魁禍首,因此患者首要做的就是在飲食上作調整。

不良飲食習慣是引致高膽固醇的罪魁禍首,因此患者首要做的就是在飲食上作調整。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高膽固醇是重要的致病因子。早期高膽固醇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定期身體檢查和血液檢查至關重要,以便及早發現並幹預,例如改善生活方式或使用藥物治療。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戒菸限酒等。此外,β-葡聚醣(beta-glucan)和可溶性纖維也有助於管理膽固醇。透過控制膽固醇水平、採取健康生活方式並遵守醫囑用藥,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2019年,估計有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全球死亡總人數的32%。其中,85%人死於心臟病和中風。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原因是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向心臟或腦部。

心臟病和中風最重要的行為風險因素是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吸菸和濫用酒精。行為風險因素對個人的影響可能表現為血壓、血糖和血脂的升高,超重和肥胖。

高膽固醇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高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即壞膽固醇),會在動脈壁上沉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這些斑塊會使動脈變窄和變硬,限制血液流動。此外,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可能會破裂,導致血小板聚集並形成血栓。如果血栓堵塞了供血給心臟的冠狀動脈,就會引發心臟病;如果堵塞了供血給大腦的動脈,就會引發中風。

每3國人1高膽固醇

根據馬來西亞衛生部的報告,雖然沒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群的具體數據,但全國範圍內的高膽固醇盛行率較高。 2023年的全國健康與病發率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NHMS)顯示,成年人約有33.3%患有高膽固醇。

高膽固醇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引發其它多種併發症。高膽固醇可導致周邊動脈疾病(四肢動脈的動脈粥狀硬化),影響血液流動,造成疼痛、潰瘍甚至組織壞死。動脈粥狀硬化也會影響腎動脈,導致腎功能下降。

它也會造成代謝綜合症,其中包括高血壓、肥胖和高血糖,這些因素共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它可導致血管和神經損傷,影響性功能,特別是在男性中表現為勃起功能障礙。這些代謝異常可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和其它認知障礙的風險。

高膽固醇本身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長期未受控的高膽固醇可能會出現一些跡象和症狀,包括黃色瘤和角膜環。黃色瘤是指皮膚下出現黃色的脂肪沉積,通常在眼瞼;角膜環是指在角膜周圍形成灰白色的環狀沉積物。這兩種症狀通常在老年人中更常見。

吸菸降HDL 喝酒增油脂

現代化的不良生活方式可提高高膽固醇的風險,當中主要包括不健康的飲食和缺乏運動。不健康的飲食,包括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全脂乳製品、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而缺乏體力活動則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水平和增加LDL膽固醇水平。

此外,肥胖,特別是腹部肥胖,以及遺傳因素(即家族中有高膽固醇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上高膽固醇。年齡和性別也會影響高膽固醇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膽固醇水平往往升高,而女性在停經後罹患高膽固醇的風險也會增加。

無疑,吸菸和酒精攝取也是高膽固醇的危險因子。吸菸可能會降低HDL水平並損害血管壁,而過量飲酒則會增加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水平。

不良飲食習慣 為罪魁禍首

不良飲食習慣是引致高膽固醇的罪魁禍首,因此患者首要做的就是在飲食上作調整。第一、減少不健康脂肪。不健康脂肪包括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患者應盡量避免肥肉、全脂乳製品(如奶油、奶油、冰淇淋)、烘焙產品(例如派、餅乾、小圓麵包、糕點)、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第二、增加健康脂肪。多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如魚、堅果、種子、橄欖油和酪梨等。

第三、增加纖維攝取。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和豆類,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水平。第四、減少膽固醇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包括內臟、貝類,如蛤、蝦、魷魚和蛋黃等,皆需限制。

定期運動,包括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也有助於改善高膽固醇。建議患者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步行、跑步、游泳和騎自行車。而肌力訓練則建議每週至少2次,有助於提高基礎代謝率和降低膽固醇水平。

維持健康體重 減腹部脂肪

此外,維持健康體重也能有效控制膽固醇水平。建議患者透過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特別是減少腹部脂肪。限製酒精的攝取和戒菸也很重要。若患者有吸菸的習慣,戒菸有助於提高HDL水平,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除前述生活方式的改變,患者也須接受醫生提供或建議的藥物治療。多方面相互配合,方能有效控制膽固醇水平。

5點控脂飲食計劃

管理高膽固醇的飲食計畫應注重健康、均衡的飲食,減少有害脂肪的攝入,同時增加富含營養的食物。以下是針對高膽固醇建議的飲食計畫:

1. 增加健康脂肪
  • 單元不飽和脂肪:橄欖油、酪梨、堅果和種子。
  • 多元不飽和脂肪:如魚類(特別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如鮭魚、鯖魚和沙丁魚)。
2. 减少飽和脂肪
和反式脂肪
  • 限制紅肉、全脂乳製品、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攝取。
3. 增加膳食纖維
  • 可溶性纖維:燕麥、豆類、蘋果、梨子和胡蘿蔔。
  • 不溶性纖維:全穀類、蔬菜和水果。
4. 增加水果和蔬菜
  • 每天至少吃5份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
5. 選擇瘦肉蛋白
  • 雞胸肉、火雞、魚、豆類和豆製品。

 

一日飲食範例
早餐
  • 燕麥粥加一份漿果和一小把堅果。
  • 一杯低脂或脫脂牛奶。
午餐
  • 全麥三明治,夾雞胸肉、生菜、番茄和酪梨片。
  • 一份蔬菜沙律,配橄欖油和醋的調味料。
  • 一粒蘋果。
下午點心
  • 一小把杏仁或胡蘿蔔條。
晚餐
  • 烤鮭魚或雞胸肉。
  • 糙米或全麥義大利麵。
  • 蒸蔬菜(如青花菜、胡蘿蔔和南瓜)。
  • 一份混合綠葉沙律,配橄欖油和檸檬汁。
晚上點心
  • 一小碗低糖酸奶,配少量堅果或種子。

β-葡聚醣「網」 捕膽固醇

燕麥β-葡聚醣是一種可溶性纖維,由於其高黏度而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其作用機轉是,它會在消化道內溶解,在小腸中形成濃稠的凝膠。黏性‘網’捕捉膽固醇和膽固醇相關顆粒(膽汁酸),並防止它們被吸收到血液中。然後它們會無害地被排出體外。這會降低循環中的LDL水平。

此外,β-葡聚醣透過減緩食物消化和葡萄糖吸收,幫助平穩血糖水平,降低餐後血糖峰值。 β-葡聚醣的纖維性質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因此,β-葡聚醣對高膽固醇和高血糖是很有益的。

全穀物如燕麥、燕麥麩、大麥、糙米及全麥麵包是重要的β-葡聚醣來源。水果、蔬菜、豆類和種子(如蘋果、梨子、柑橘類水果、胡蘿蔔、豌豆、甜菜、黑豆、扁豆、亞麻籽)也是β-葡聚醣的良好來源。

以大麥取代部分主食

成人每天應攝取25至30克纖維,其中至少一部分是可溶性纖維和β-葡聚醣。那麼要如何透過飲食攝取呢?首先,嘗試增加燕麥和大麥的攝入,例如每天早餐吃一碗燕麥粥,並用大麥代替部分主食,如大麥飯或大麥湯。第二、多吃水果和蔬菜。每餐至少有一半的食物是水果和蔬菜,特別是富含可溶性纖維的種類。第三、在食物中加入豆類和種子。每週多次食用豆類,如黑豆、扁豆、豌豆,也可在沙律、優格或燕麥粥中加入亞麻籽或奇亞籽。

欲維持健康膽固醇和血糖水平的個人,建議多攝取燕麥β-葡聚醣。膽固醇水平高,尤其是LDL水平高的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和旨在增加每日纖維攝取量的人都可服用燕麥β-葡聚醣。

透過以上方式,可以有效利用β-葡聚醣和可溶性纖維的益處,幫助管理高膽固醇和高血糖。

生活介入 加服藥可改善

高膽固醇能否完全逆轉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疾病的類型、嚴重程度、個體的健康狀況、所採取的生活方式和治療措施。

高膽固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藥物治療來管理和改善的。生活方式改變包括飲食、運動、減肥、戒菸等。健康飲食可以顯著降低膽固醇水平。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纖維和植物固醇的食物。定期做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有助於提升HDL膽固醇,降低LDL膽固醇。

此外,減輕體重,尤其是減少腹部脂肪,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水平。戒菸也有助於提高HDL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藥物治療如他汀(statin)類藥物和其它降膽固醇藥物可以顯著降低LDL膽固醇,患者在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改變的綜合作用下,可以將膽固醇水平降至正常範圍。

長期管理始關鍵

對於許多患者,透過前述幹預可以將膽固醇水平降至健康範圍,高膽固醇是有可能逆轉的。但如果停止這些幹預,膽固醇水平可能會再次升高。因此,長期管理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關鍵。

由於高膽固醇在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因此定期體檢和血液檢查非常重要,以便早期發現和管理。透過控制膽固醇水平,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定期運動、戒菸限酒)和遵守醫囑用藥,便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reurl.cc/6dkozd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