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症狀趕緊檢測骨密度 骨質疏鬆治療不能拖

陳柏翰主任提醒,有極高骨折風險還須搭配肌少症治療,並須注重居家環境的安全性,預防跌倒傷害,同時要接受骨鬆治療

一名87歲阿嬤,因為跌倒下背疼痛而被送到雲林長庚醫院就醫,該院骨科主任陳柏翰診治後,發現從X光片上可看到脊椎裡滿滿都是骨水泥,阿嬤的脊椎中竟然已有七節被灌了骨漿,而這次又發生了新的壓迫性骨折。詢問及調閱阿嬤之前的就醫紀錄,卻發現從來沒做過骨密度檢測與骨質疏鬆的相關治療,導致這一而再,再而三的骨折發生。

陳柏翰主任感嘆:「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病識感極低,它是嚴重被忽略的疾病。」不只多數病患不自知自己有骨鬆問題,部分醫療院所在治療病患的骨折時,也經常治標不治本,並沒有解決根本的骨鬆問題,「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後續致死及失能的機率相當高。」

配合篩檢工具,找到潛藏的高危險族群

陳柏翰主任長期深耕雲林偏鄉提供最先進的醫療服務,特別是骨鬆防治與相關的治療,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彙編的《2023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民眾或臨床工作者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篩檢方式來初步篩檢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像是包括:測量身高是否比過去矮了超過4公分、體重過輕、靠牆站立後腦杓與牆壁距離差距3公分以上等時,就建議要進一步作詳細的骨密度檢測。

「骨密度之測定,以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XA)為準」他指出,坊間所使用的腳踝超音波檢查僅能拿來當作提醒之用,DXA是唯一被WHO建議的標準篩檢、診斷及追蹤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檢查工具。且在台灣健保規範下,需檢附DXA骨密度檢測報告才能評估是否符合健保給付骨鬆藥物治療條件。

除了DXA的T值(T-score)外,臨床也會考量Z(Z-score)值。他解釋,Z值是與同年齡、同性別的正常人平均值做比較,有偏低情況也必須多留意,可能是高風險骨質疏鬆的族群。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是由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可以根據臨床資料及病史,推估未來十年的骨質疏鬆症主要骨折風險機率,以提供預防和治療上的參考。

不能只關注數字,高危險族群要及早介入治療

陳柏翰主任提醒,上述檢測數值低、且有嚴重骨折風險的族群,包括已經有發生骨鬆性骨折、一般女性60歲以上及男性70歲以上、有早發性停經婦女、曾進行婦科手術、家族病史、特殊疾病如糖尿病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最好都要定期檢測骨質密度與骨折風險。

不過,治療骨鬆不能只是關注數字,必須要預防日後骨折的發生,「高危險族群應該要及早開始介入治療。」他表示,骨鬆治療對手術預後影響大,從文獻上看,骨密度差的患者在骨科手術過程中的失血量較高、骨科植入物鬆脫的機率也大,「國際上對於嚴重骨鬆、有骨科開刀需求的個案,會建議以骨鬆藥物先行治療後再開刀。」

目前治療骨鬆的藥物中,「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能快速提升骨密度,是臨床上推薦極高骨折風險病患優先使用的藥物,「一般認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三個月至半年後再進行手術,整體預後會較佳。」陳柏翰主任提醒,有極高骨折風險還須搭配肌少症治療,並須注重居家環境的安全性,預防跌倒傷害,同時要接受骨鬆治療;骨密度差的族群,更要補充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戒菸戒酒,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一旦有徵兆可至骨鬆學會查詢具合格認證的骨鬆治療醫院進一步接受骨密度檢測,諮詢合適的治療與後續的照顧。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