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嘉翎差0.1公斤被判失格 醫:競技減重是嚴謹科學

跆拳道好手羅嘉翎因0.1公斤之差無法參賽,在臉書上發文道歉(圖:羅嘉翎粉絲專頁)

跆拳道好手羅嘉翎本來預計參加美國公開賽女子57公斤級,最後過磅差0.1kg被判失格,引起軒然大波。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暨台灣柔術總會理事林杏青醫師分享,無論有沒有掌握過磅規則、可不可以脫衣服,也許有很多可以究責的空間,但在新聞「過磅失敗」的背後仍有許多大眾可關心的議題。

降低量級提高勝率? 體能、內分泌、精神問題都要考慮

過磅失敗的背後不是只有過磅能否成功,也包括這樣過了磅會不會有更好的勝率、就選手長期健康而言是否值得。以降低量級來成為比賽量級中「最重、手腳最長」的選手,這樣的策略在技擊運動中很普遍,但不見得過磅之後就因此大幅提高勝率,也可能因為上場前能量、水分有限,導致各方面體能變得很差反而輸掉比賽。

加上如果平常都在飢餓邊緣,練習必定受到影響,能否有技術更好也是疑問,甚至產生「運動能量不足」導致內分泌失調(女性運動員常見停經)、骨質疏鬆、疲勞性骨折、心血管問題、甚至精神相關症狀(憂鬱、焦慮等),也提高肌腱韌帶受傷機率。因此要不要採用這樣的策略、選擇哪個量級,林杏青醫師表示,是結合選手、教練、醫療人員、運動科學工作者需要一起面對的問題。

減重甚至包含在競賽策略中 運動營養大工程

綜合格鬥在5至10年前的文獻提到,降量級勝率沒有比較高,不過隨著減重技術更成熟,一週降十公斤,一天再回補六七公斤不罕見。林杏青醫師指出,精密的操作競技減重成了獲勝者的軍備競賽,這樣的操作背後,也是運動營養師等的大工程,並不是靠著長期極低熱量斷食、或賽前大量脫水土法煉鋼就能夠完成。

在偏重摔技和壓制的比賽當中,在比賽量集中較重的選手、擁有較高的力量與爆發力會是優勢,而只是打點得分的技擊類項目這樣的優勢就相對不明確。最長期的減重方式仍然是減體脂、然後在賽前一週減糖(肝醣含水因此會產生可排除的重量)、減纖維排空腸胃道、減鹽脫水等混合策略。

一般而言,在競賽前一週不應超過比賽量級上限的5-8%體重。林杏青醫師說明,因為不同技擊類別規則不同,操作方式也有不同需求,比如說是否需要連續數天重複過磅競賽、是否有賽前抽測、過磅之後距離比賽的時間差異等不同,也會造就不同的策略運用。

競技減重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