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虐每年逾萬名 醫界籲重視兒少保護

近三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平均每年就有1.2萬名兒少受虐,因此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在11月20日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舉辦記者會,希望各界能夠重視兒少保護、脆弱家庭。

兩個月大的阿海,在父母爭執時被母親一氣之下丟入大池中,救起時一度失去生命跡象。而愛莎也在兩個月大時,因哭泣聲遭母親重摔,腦部重創出血。小蝦米因母親懷孕過程中持續吸食毒品,一出生就有戒斷反應、呼吸衰竭,還罹患了「斑色魚鱗癬」罕見疾病。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上半年,兒少受虐人數就有近六千名。而近三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平均每年就有1.2萬名兒少受虐,因此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在11月20日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舉辦記者會,希望各界能夠重視兒少保護、脆弱家庭。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避免兒虐、死亡

近三年來,兒少保護通報人數平均每年達7.8萬人,其中醫事人員通報約有5千人。根據長庚醫院統計,2021年在長庚醫療體系各院區治療的兒虐個案數共有390位,其中有許多個案來自脆弱家庭。長庚醫療公益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昱瑞表示,家本是最好的避風港,但卻因家人失業、酗酒、吸毒等因素,反而成了壓力鍋,兒少長期處於失衡的家庭環境中,若未及時給予協助,這些早期負向經驗可能會影響其人格發展,甚至在日後產生犯罪行為。

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兒時若曾有受創經驗,其產生犯罪行為的機率是沒有受創經驗者的3.75倍。因此若能關心脆弱家庭、及早發現受虐兒少,並給予保護,便能降低其犯罪行為。而及時的介入也能避免受虐、死亡的發生,讓這些孩童有健康長大的機會,獲得更好的未來。

不僅僅是通報、檢傷 醫院還能協助更多

兒少保護的重點在於建構完整的兒少保護網絡,而這需要跨領域、跨團隊合作,以及警、政、法、醫各體系參與,由發現、介入到創傷復原,提供兒少保護與幫助。在醫院端,除了幫助個案驗傷鑑定、緊急醫療處置外,還能提供生理到心理的評估與治療、個案到家庭的照護訪視,以及醫院到社區的串聯、外展服務,提供安置機構兒保個案生理、心理的持續照護。

而依照法律規定,兒保個案在18歲後須離開安置機構,許多兒少因此感到徬徨、無助,還需面臨許多的壓力。對此,長庚兒少保護中心與政府合作,提供就學少年生活費、租屋費、學雜費補貼,以及職訓課程補貼等,希望藉此讓少年穩定就學、就業,度過人生低潮。長庚體系兒少保護公益計畫召集人龔嘉德表示,未來將持續守護兒少,並與政府、民間團體、專家學者等攜手合作,建構兒少保護全人醫療照護模式。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