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自費年燒上百萬!籲政府推動「商保補位健保」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各藥每月自費金額可能超過10萬,免疫治療三周療程更是動輒30、40萬。此次癌友自費調查亦揭露,商業保險成為病人能否接受自費治療的關鍵助力。

48歲罹患肺癌3期的可樂先生(化名)為了儘快接受治療,選擇自費新藥,一年花費300多萬,幸運的是這筆錢沒有白花,他的病情受到良好控制,但他坦言,是足額的保險理賠才讓他有自費用藥的底氣, 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逾12萬人,而醫療科技不斷進展,5年癌症存活率已超過6成。不過,新藥新治療背後代表龐大及持續性的醫療費用,讓台灣健保不堪負荷,癌症病人自費狀況屢見不鮮。

苦無健保給付、商保理賠不足 癌友自費金額高達上百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蒐集300位癌友或家屬所提供的自費數據,調查顯示自費已成癌症治療常態,在手術、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中,近7成5病人都有自費情形,2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4成的第三期、第四期病友自費金額50萬元以上,2成5自費金額上百萬,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53%)與免疫治療(13),承受巨大經濟壓力。

支付治療自費的資金主要是商業保險及儲蓄,74%使用商業保險理賠、68%來自個人儲蓄;零期與第一、二期的癌友倚仗商業保險作為自費來源的比例高於第三、第四期的癌友(78% : 67%),後者使用個人儲蓄與家人支持的比例較高,推估當自費費用愈高時,商業保險亦無法負荷,病人必須動用儲蓄或靠家人支付。調查顯示,四成的相對晚期癌友(第三或第四期)認為保險理賠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超過一成指出理賠落差高達50萬以上。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各藥每月自費金額可能超過10萬,免疫治療三周療程更是動輒30、40萬。此次癌友自費調查亦揭露,商業保險成為病人能否接受自費治療的關鍵助力。

借國際成功經驗 政府應速推動商保補位健保規劃

吸取澳洲、新加坡等經驗,癌症希望基金會2017年提出第一版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時,即提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籲請衛福部、健保署讓健保與自費資訊能逐步透明化,保險業者因此有精算依據,可開發適切的醫療創新保單;民眾瞭解具體醫療自費數字,可規劃更周全的商業醫療保險。

健保署李伯璋署長近年也大力宣導商保補位健保理念,七月初曾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目前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錢,望保險業者瞭解如何能在健保架構下規劃「商業健康保險」補位空間。王正旭呼籲行政院出面協調跨部門(衛福部與金管會)合作、與商保業者協作,才有可能開發真正補位健保「痛點」的創新商業健康保險保單,且在癌友自費調查中,高達8成的癌友希望商保補位健保的落實是由政府領航,而非由商業保險公司完全主導。

商保如何補位健保?「買得起、看得懂、有保障」

王正旭舉例,澳洲、新加坡、香港的補位保險,政府有一定程度介入,包括:清楚切分需要商業保險補位的自費醫療項目、政府提供透明的健保與自費資訊,讓保險公司精算規劃保單、建置公開的商保整合資訊平台,讓民眾能一站式選購保單等。

觀察國外由政府領導、成功運作的補位險,幾乎都有保費低、整合資訊易懂、保障跟隨醫療科技調整等特點,甚至有國家還開放非健康族群投保(如高齡體弱者、重大疾病、癌症、罕病等)。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樣的「補位險」保單仍是由保險公司各自設計,民眾可自行決定是否購買,並非強制。

病友可樂先生認同政府介入補位健保的商業醫療保險,他說自己能夠自費用藥,是因很早就有保險意識,年輕時即購買健康險、癌症險等,之後又加購實支實付險。完成治療後,屢跟親友宣導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只可惜大多不知道怎麼買,或者沒有錢購買周全的醫療保險。若政府介入商保補位健保的規劃,保費更便宜、保險整合平台也因政府背書可信度更高,大家接受度一定會提升。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