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是不幸中大幸?學者:台灣人口並沒有多死

台灣對COVID-19 死亡定義相當全面,中國不少COVID感染死者,不算在COVID死亡數,而是死於所謂基礎病因(如癌症與慢性病等),台灣則是所有死亡加上篩檢陽性就算新冠死亡數。

針對進入台灣新冠人口感染高峰期,新冠死亡人數也有增加,臺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高志文副教授表示,此波疫情高峰來臨,住院人數高峰會落在確診高峰10天後,死亡高峰則落在確診高峰的20天之後,但,比起之前更兇猛的病毒株,Omicron多為輕症,且與全世界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是,台灣是在疫苗覆蓋率高且持續增加情況下,且Omicron人口開始大量感染,未來數周中重症與死亡都將遠較全球各國之前的幾波為低,這是不幸中的大幸。

台灣「因疫情死亡的定義」與他國不同 不可相提並論

此外,與中國剛好相反,台灣對COVID-19 死亡定義相當全面,中國不少COVID感染死者,不算在COVID死亡數,而是死於所謂基礎病因(如癌症與慢性病等),台灣則是所有死亡加上篩檢陽性就算新冠死亡數。

高志文提到,台灣近年來每個月約有16,000-18,000死亡人數,當COVID-19 處於人口傳染高峰時,例如一個月內有2-5%的人口受感染,當月的死亡者中,就會有320-900位死亡者,同時也被COVID-19感染(與全人口受感染率一樣,但其實可能更高 因為醫院與瀕死者較弱的免疫力等因素),這就未必是染COVID-19而死(died due to COVID)是死前感染(died with COVID)亦即COVID-19 並非這些死亡者的主要死因,(可能加速原有病情到生命終點,但並非致命因素)。

從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案例來看,不少死者的確是高齡與罹患各種嚴重慢性病疾病者。所以大家應該關注總體過度死亡(excess death)即大疫情期間跟歷史人口死亡趨勢相比,各國在疫情期間多死多少人。

高志文:台灣付出的代價,依然是全球最低

事實上,經濟學人雜誌有做此分析,多數國家疫情期間過度死亡數,都遠高於COVID確診死亡數,(含通報不完整與間接死亡,如上海封城,糖尿病人拿不到藥物致死)。經濟學人在此波疫情前估算全球各國過度死亡數,台灣不僅沒有人口多死現象,甚至因公衛防疫介入政策,可能減少不少其他傳染病(如肺炎)的死亡數,兩年疫情期間,台灣竟然少死了約三千多人,與紐西蘭與澳洲並列防疫表現最佳國家。

台灣上個月(四月)台灣死亡數14,655 人,是今年前四個月來最低,也未超過歷史趨勢(因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最快,需調整年齡)。高志文在全球頂尖刊物,內科醫學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 26)發表的研究,說明台灣在疫情第一年,死亡數反而低於歷史趨勢的卓越成就,https://www.acpjournals.org/doi/full/10.7326/M20-7788.

總之,目前台灣人口健康都在歷史趨勢內,五月真正疫情高峰可繼續觀察,但高志文認為,台灣選擇此時機與病毒共存,進一步提高了民眾疫苗施打率,放棄極端、高昂社會經濟成本卻無效的zero covid圍堵政策,可能是全球最佳時機,付出的代價依然是全球最低的國家。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