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先天性心臟病先別慌 有「它」幸福人生不是夢

陳世杰主任強調,先天性心臟病是不可忽視的嚴重兒童心臟病之一,尤其台灣少子化的影響下,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的主人翁,必須獲得妥善的治療與照護

約莫30年前,一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鄭姓男童,由於家境貧窮,無法負擔心臟開刀龐大手術費用而放棄治療,不幸在小學六年級就往生,父母悲痛欲絕。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前秘書長、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醫師表示,當時診斷、治療技術尚未成熟,因此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開刀死亡率高達一半且治療費用昂貴,所幸現今有健保的助力及醫學突破性的發展,台灣的腳步更獨步全球,不僅能精準診斷,更能精準治療,目前心臟病病童手術失敗率已小於5%。

心臟只有雞蛋大 惟精準診斷才能精準治療

陳主任強調,先天性心臟病是不可忽視的嚴重兒童心臟病之一,當父母被告知寶貝確診時,總感到徬徨無助,尤其台灣少子化的影響下,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的主人翁,必須獲得妥善的治療與照護,然而在多年前,健保尚未實施時,父母至少要賣掉一棟房子才能救活病童,往往產檢時發現胎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只得進行人工流產,相當可惜。

尤其早期診斷只能透過超音波或心導管進行檢查,其中心導管是一種侵入性的檢查方法,有休克、出血的風險性;至於超音波,即便到了現代解析度越來越高,檢查上仍有不少死角,有些病童甚至進行開心手術時,病灶才會被發現。「每個小生命得來不易,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不論是檢查還是手術治療,新生兒的心臟如雞蛋般大小,手術困難度,猶如雞蛋裡挑骨頭,因此開刀前必須要做到精確診斷,才能正確治療。」

直到1995年,先天性心臟病診斷有了重大進展,當年陳主任因緣際會,加入鑽研兒童心臟病研究先驅呂鴻基教授所引領的團隊,引進可做心臟檢查的電腦斷層(cardiac CT)儀器,當年是亞洲第一、全世界第八部電腦斷層機器,讓病童擁有最正確精準且非侵入性安全的方式完成診斷,到目前發表的國際學術論文有150多篇,參與制定亞洲心臟影像使用及診斷標準,並且受邀到各國發表演講傳授知識經驗。

透過3D列印 複製一顆真實的心臟模型

而後,陳主任與團隊戮力同心,持續應用心臟斷層於各類心臟病,然而不管是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的平面影像,對於家屬來說難以理解,因此於西元2000年左右,建立起「3D立體心臟影像」的應用,這個創新的應用對心臟外科、小兒心臟科醫師在治療上的評估與說明更加方便,對家屬而言,則能更直接了解病童心臟病灶的模樣。「不過先天性心臟病是病灶立體構造很複雜的疾病,光利用3D的影像仍有所限制…」因此,陳主任進一步開發以3D列印的技術,終於2005年複製出全世界第一個與病人真實大小尺寸的心臟模型,為此也讓醫師能於術前反覆練習、模擬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進行方式,著實達到精準治療的效果。

不只單看心臟結構 要能保障處置的療效

不少父母擔心孩子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有曝露於輻射的疑慮,陳主任表示,目前最新的機器擁有極低輻射線,按受檢者體重有時約等同傳統胸部X光5張的劑量;另外陳主任也持續開發研究心臟磁振掃描攝影(cardiac MRI)的檢查應用,其同樣為非侵入性及安全,且毫無輻射的負擔,MRI的強項在於,開完刀的患者除了使用電腦斷層追蹤器官的結構,目前已經可以使MRI即時觀察評估「心臟動態及其腔室血管內血液動力學變化」4D的影像。這些評估可用來更加保障每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獨特病灶的孩子,處置後都能和正常人的功能一樣,幫助病童都能順利長大並維持正常生活,「病童就能好好上體育課、活動量與生活作息與一般人沒有差異…」透過多元的檢查工具,從出生到成人都能獲得全面的治療與照護,因此陳主任的台大醫院先天性心臟病醫療團隊二度獲得SNQ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殊榮。

台灣的生育率已是世界倒數有名的低,每一個孩子都是寶貝,也是未來社會國家的支柱,陳主任表示,經由整個醫療團隊的努力,從精準診斷到治療及術後追蹤評估,目前台灣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已有超過三分之一強年齡大於18歲的成人了,更需要各式精準影像的定期追蹤,以早期發現問題,好提早介入處置,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讓先天性心臟病不再是家庭孩子幸福人生的一道阻礙。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