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胃食道逆流 僅三成患者服成藥有效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簡乃宣表示,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儼然成為門診中最常見的問題。

40歲林先生,正值孩子升學與事業上忙碌階段,最近感到胸悶、胸口灼熱與吞嚥困難,擔憂身體出狀況,至胸腔科、心臟科與耳鼻喉科門診檢查皆無異狀,最後到胃腸科才發現胃食道逆流疾病,經藥物治療與生活習慣改變後,症狀改善才逐漸放下心中憂慮。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簡乃宣表示,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儼然成為門診中最常見的問題。尤其春節期間免不了團圓聚會大吃大喝,也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病人激增。

胃食道逆流是怎麼引發的?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的胃酸、空氣、食物、膽汁或腸液等,逆流至食道導致症狀或併發症的疾病。

一、賁門太鬆

二、腹部或胃部壓力過大。

三、食道過於敏感

簡乃宣醫師提到,部分患者經過檢查發現沒有食道逆流現象或其他疾病,但還是覺得身體有類似問題,稱為功能性火燒心,目前原因不明,可能跟食道敏感相關,常見於憂鬱、容易焦慮、停經症候群 、A型人格特質或睡眠品質不佳的人身上。

胃食道逆流症狀有哪些?

症狀上可以區分成典型及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有心口灼熱與胃酸逆流感,此類症狀常跟胃酸逆流有關;非典型症狀則有吞嚥困難、喉嚨異物感、食慾不振、貧血、體重下降、胸痛、睡眠障礙、喉炎、聲音沙啞、呼吸道症狀等,這類症狀和胃酸逆流相關性不高,反而是與胃中的食物、液體與空氣逆流相關,統計上,台灣民眾大約只有3成為典型症狀,大部分患者都受到非典型症狀的困擾。另外,目前市面上的藥物多設計於減少或是中和胃酸,因此一部分非典型症狀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彰,需搭配改善生活習慣,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檢查胃食道逆流疾病一定要做胃鏡嗎?

簡乃宣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主要以症狀來診斷,如果症狀明確或經過兩週質子幫浦抑制劑治療測試後症狀明顯改善,則可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臨床上對於用藥改善不佳的病人,才會安排胃鏡檢查,來評估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確認是否有食道灼傷、異常增生、腫瘤或其他消化性疾病。如有藥物反應不佳、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體重減輕、貧血、腸胃道出血或年齡超過50歲等現象,建議要接受胃鏡檢查。

由於有些消化疾病症狀不明顯,所以目前國內外學會的共識建議,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應有機會接受至少一次胃鏡檢查,來排除消化性相關疾病。

胃食道逆流疾病也是幽門桿菌引起的嗎?

部分學者認為感染幽門曲狀桿菌會引發胃發炎,破壞壁細胞,導致胃酸分泌量減少,滅菌成功後,壁細胞分泌胃酸能力恢復,反而更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疾病。但也有學者抱持不同意見,因此兩這關係目前還未有定論。

治療上除了藥物還要注意什麼?

由於大部分症狀多半不是胃酸引起的,服藥常效果不彰,簡乃宣醫師提醒須改變下列生活習慣:

◎睡前二到三小時避免進食,睡眠時也可些微抬高床頭,減少夜間症狀。

◎避免酸、辣、咖啡、茶、或香料味過重的食物。

◎細嚼慢嚥、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減少胃部壓力。

◎吃飯時飯湯要分開,避免邊吃飯邊喝湯。

◎避免太緊的衣物以減少腹部的壓力。

◎菸酒會降低賁門緊閉的力量應避免使用。

◎保持心理放鬆、學習面對紓解生活壓力,減少焦慮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