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失智症家人讓你疲乏了嗎? 心靈保養別內傷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

撐著疲倦的黑眼圈,小君幽幽地說...『剛開始,醫師說我爸輕度失智,我們還不相信!想說老人家不是本來就記憶力不好...』 『沒想到,我爸越來越嚴重,以前的事情都還牢牢記著,剛發生的卻轉頭就忘!常反覆問我們一樣的問題,我們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事後又後悔對爸爸態度不好,感覺很不孝。』 『有一次我爸在巷口迷路、路邊跌倒後,我跟哥哥、姐姐開始討論誰來負責照顧爸爸、要不要請外籍看護、各自出多少錢,結果三個人意見不同,差點吵起來。』 『照顧失智長輩,問題沒有那麼簡單…。誰照顧、誰出錢,最後可以牽扯到以前爸爸最疼誰、誰會分到比較多遺產、誰賺的比較多、怎樣才叫公平。然後看到我爸一臉搞不清楚狀況的樣子,我就覺得很心酸。』 『後來,爸爸晚上常不睡覺,半夜一直把東西從窗戶丟下樓,吵得鄰居上門抗議,我們只好一直跟人家道歉。跟爸爸說也沒用,他已經搞不清楚了啊!』

說到這,小君紅了眼眶…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現實層面】

  1. 對疾病不了解:如何治療?病情將如何發展?
  2. 金錢:藥物、看護、安養機構等開銷。
  3. 家人衝突:照顧責任分配不均、意見不同。
  4. 傳統價值觀:臺灣文化的孝道壓力(如:他畢竟是我爸,「應該」親自照顧他,「不該」送到機構)、期待特定家庭成員擔任照顧者(如:女兒、媳婦、未婚者、無工作者)。
  5. 有限的時間:照護和工作的取捨、同時照顧上一代與扶養下一代,蠟燭多頭燒。

【心理層面】

  1. 失落與悲傷:失智長輩不再是以前熟悉的那個人、不認得照顧者等。
  2. 困擾:當失智長輩在公共場所出現不適當行為(如:大發脾氣、當眾脫衣),那份難以辯解的無力感。
  3. 罪惡感:是否送到安養機構、懊悔責備長輩、自責為何沒能及早發現失智前兆。
  4. 與失智症長輩的衝突。

當了解照護失智症長輩的挑戰與壓力來源,如何增進照顧者的心理韌性:

【現實應對】

  1. 認識失智症:直接詢問主治醫師,也可至台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閱讀詳細衛教內容,了解症狀、病程及療法,亦可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諮詢。
  2. 連結長照2.0服務: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經專人確認如符合長照資格將派員到府評估長輩狀況,視情況申請金錢補助或照護服務。
  3. 了解社會福利資源:老人福利、身心障礙手冊、重大傷病卡等,可諮詢醫院社工師或台灣失智症協會。
  4. 評估「願意且能夠」承擔的照護程度:衡量自己目前生理/心理狀態、經濟能力、實際可行的方案等,再決定要負擔多少照護責任。
  5. 設定合理目標與期待:明白我們都只是凡人,很難事事做到完美,請和醫療人員討論可行的治療方案,避免設定過高目標,造成壓力。
  6. 與家人討論照顧分工:每個人心中「公平」的標準不同,恐怕無法做到所有人滿意、公平,照顧者需主動表達自己的限度、需要哪些協助,清楚的溝通可增加照護品質。若僅是被動等待別人詢問、幫助,可能換來失望與挫敗。

【心靈保養】

  1. 允許自己有情緒:
    • 接受自己有悲傷、憤怒、自責…等情緒,這是正常的。
    • 有情緒不代表自己不好,而是代表還有感受的能力。
  2. 與別人分享情緒:別悶到內傷了!
    • 參與失智症照顧者團體與講座,與專家及照顧者們分享與互相打氣,可以參考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網站瞭解各式照護知識及資訊。
    • 照顧歷程中所有人都需要情緒支持及鼓勵,與其他人聊聊、紓壓,也可上網搜尋鄰近的心理治療/諮商所,或請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協助轉介心理諮詢服務。
  3. 重視身心極限:
    • 若有兄弟姊妹,照顧便不是獨自的責任,請尋求支援。
    • 先照顧、疼惜自己,才有力氣照顧長輩,安排屬於自己的喘息時間。
    • 肯定自己所付出的照護價值,並給予辛苦的自己獎勵。

面對無法適切表達情緒或需求的失智症患者,沉重的照顧負荷讓家屬身心俱疲,此時需要家庭整體協力分擔、理解相關知識及資源運用,才能給予長輩最適切的照顧,同時請別忘記關照自己的需求,請藉由資源(如諮商等)協助,讓自己加滿能量再出發才能有圓滿的照顧歷程。

文/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謝遙臨床心理師

文章來源:失智症照顧者的心靈保養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