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團戰世代 介入性治療兵不血刃、免開大刀

奇美醫院放射醫學部長郭禹廷表示,「肝癌若能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可能有不錯的存活率。」

肝癌是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名,肝病也向來被稱為台灣人的國病,因此政府、醫界對此投入許多心力,在治療上也非常多元,目前不管是手術或非手術都有顯著進步,且現在已是癌症治療團戰世代,除了肝膽腸胃科、血液腫瘤科、外科之外,還有兵不血刃的「放射科」,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腹部影像診斷次專科委員會召集委員、奇美醫院影像醫學部長郭禹廷表示,雖然手術切除是標準的治療,然而並非所有肝癌都適合外科手術,例如腫瘤太多、位置太深、肝功能不好、共病多等因素,不適合開刀,此時放射線治療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放射性介入治療兩大宗:射頻消融術(RFA)、

經導管動脈化學栓塞治療(TACE)

郭禹廷表示,放射科在診斷、治療方面扮演很多角色,以診斷方面而言,放射科是做「影像」診斷的工作,以肝癌篩檢為例,一般會先使用超音波進行檢查,通常經胃腸肝膽科醫師發現超音波影像中顯示異常,就會更進一步透過放射科的儀器,例如電腦斷層(CT)掃描或磁振造影(MRI)進行檢查,此時較能確認患者是否罹患肝癌、以及癌症分期,並將影像結果提供給醫療團隊,以利替患者安排最合適的治療。

郭禹廷表示,「我們雖然稱之為『放射診斷科』,但在『治療』方面也參與非常多。」以放射線介入治療肝癌而言,有兩大項最主要的方式,第一是射頻消融術(RFA),這是一種局部治療,利用一根針在體外,經由放射科超音波、電腦斷層影像的引導下,插入肝臟腫瘤,進行物理性的熱破壞,將腫瘤消融。

另一是血管攝影,透過經導管動脈化學栓塞治療(TACE),簡單來說是透過患者的腹股溝或是手部進行血管穿刺,將導管放入患者的動脈,並進入肝動脈,接著找出供應肝癌養分、血液的血管,接著打入微粒、微球,或是帶有放射物質、化學治療的藥物進行治療,甚至可以把血管栓塞,讓肝癌細胞缺血達到抑制肝癌成長的效果。

▲左起:黃建銓醫師、鄭華銘主任吳仁宏醫師、劉俊彥醫師 (奇美醫院介入性影像醫學團隊主治醫師群)

傳統開腹手術30公分大傷口 放射線介入性治療精準、傷口小

郭禹廷表示,患者若要以放射線介入治療,通常會先判斷其腫瘤大小、腫瘤顆數,如果是早期肝癌,通常會以外科手術或是以射頻消融術(RFA)進行治療;若是已經進入中晚期,腫瘤多發且無法開刀,通常會使用TACE,透過經導管的方式進行動脈栓塞治療。郭禹廷補充,這是微創治療,傳統肝癌手術必須開腹,而介入性治療,係以一根針或是很細的導管,透過影像的引導做局部性治療,因此對患者體表的傷害很小。

▲醫師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定位腫瘤位置以進行腫瘤消融

醫籲B肝、C肝的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

郭禹廷呼籲,全台灣每年都有數千位肝癌病患,所以希望高危險族群,也就是B肝、C肝的帶原者,目前政府已經在普及推動C肝全面治療,建議C肝帶原者除了每半年超音波、抽血驗腫瘤指數,也應配合肝膽腸胃科醫師做C肝病毒根除性的治療。

由於B肝帶原患者目前無法根治,建議每半年進行腫瘤標記抽血及超音波篩檢。郭禹廷表示,「肝癌若能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可能有不錯的存活率。」不希望病人拖到中期、晚期,不過即使很不幸確診肝癌的中晚期,也不要放棄治療,有不少患者透過各式各樣的治療方式控制病情,例如放射線介入性治療、體外放射線照射治療、腫瘤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的方式等,且在大型的醫學中心都有相當完整的團隊。千萬不要放棄或拖延治療,越早期效果越好,而即便是中、晚期也有很好的方法,郭禹廷表示,「不敢說所有病人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結果,但還是有一部分病人仍得到良好、明顯的改善,且病人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