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的確診案例中,已經施打兩劑疫苗的長榮機師,仍引發「突破性感染」;而最近剛落幕的東京奧運,其中美國隊伍雖然已接種2劑疫苗,但仍染疫,使該確診隊員失去參賽資格,不免令人擔憂疫苗的保護力是否有限?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文祺表示,其實會產生突破性感染最大的原因,是新冠病毒變種速度太快,目前各國研發的疫苗,趕不上突變速度,才會在世界各地不斷出現突破性感染的案例。
造成突破性感染的5大因素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將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定義為,「完全接種疫苗後至少14天,採檢確診傳染病。」李文祺表示,發生突破性感染有五大關鍵:
第一,疫苗抗感染的有效性(保護力)並非100%,因此不代表施打了疫苗就絕對免疫。
第二,AZ、BNT、莫德納、高端疫苗,需施打2劑後,才達到最佳保護力,施打後也須等待2週產生抗體。因此突破性感染,恐是身體正產生抗體或疫苗施打前即受到感染,才會於接種後確診。
第三,COVID-19病毒突變速度非常快,李文祺表示,這是引發突破性感染的關鍵。不少變種病毒會抑制疫苗及療法的有效性,雖然目前還沒有實質證據,但不少學者正懷疑Delta病毒可能使突破性感染的數量大量推升,而未來甚至可能有更新的變種病毒,突破人體的免疫系統。
第四,每個人接種疫苗後,在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數不盡相同,尤其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可能因抗體不足,再次受到感染。
第五,疫苗需要低溫保存,若配送過程沒有謹慎以待,造成疫苗效力降低。例如mRNA疫苗(BNT、莫德納),BNT疫苗需要 -70度,而Moderna疫苗則是 -20度;AZ疫苗為2至8度。因此各國對於疫苗配送、保存、解凍等過程,須嚴加把關。
李文祺強調,「任何疫苗都無法達到100%防止傳染病,最好的新冠疫苗,只要可達9成以上保護力就已經很優秀。」而施打疫苗的關鍵目的在於,降低感染率、嚴重疾病與死亡的發生,以及當大多數的人都接種了疫苗,能大幅降低COVID-19傳播。因此,不可以因施打兩劑疫苗,卻造成突破性感染,就完全否定疫苗的效果。
李文祺醫師
內兒科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總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最佳實習醫師
中山醫學系畢業
具物理治療師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