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療法日新月異 勿讓癌疲憊扯治療後腿

「癌症藥物可以增加存活率,但前提是要如期的完成治療」,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科主任游啟昌醫師表示,癌症治療本身就是件很辛苦、並非令人開心的事,一旦再加上癌疲憊的困擾,在生理影響心理的情況下,很容易對治療產生畏懼,甚至因此放棄治療。

癌症令人聞風喪膽,給病患帶來極大壓力,然而隨著醫藥的進步,治療效果越來越好,持續增添病患與家屬希望,療程中引發的「不適症狀」,也因為容易讓療程無法如期完成,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導致愈加受到重視。醫師表示,「不適症狀」從過往已知的疼痛、噁心、嘔吐,到現在的「癌因性疲憊症」,透過妥善的處理,讓病人擁有最好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的「2015全台灣癌症病人之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問題,證實是最令台灣癌症病患困擾的症狀,超越睡眠、疼痛、食慾不振、憂鬱等;臨床上,卻因病人極少主動、或無法清楚向醫護人員描述,導致疾病很容易遭忽略,進而影響疲憊評估與治療處置。

躺著都會累!未妥善處理 癌疲憊恐影響治療

不同於一般的疲倦,癌疲憊是一種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耗竭感覺,與日常活動無關,無法透過休息來緩解,嚴重時,連坐著、躺著,甚至整日臥床,都會感到疲憊,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無法正常生活,也可能讓治療受到影響,包括病患治療意願降低,或因身體狀況不堪負荷,使得療程無法如期完成,進而影響療效。

「癌症藥物可以增加存活率,但前提是要如期的完成治療」,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科主任游啟昌醫師表示,癌症治療本身就是件很辛苦、並非令人開心的事,一旦再加上癌疲憊的困擾,在生理影響心理的情況下,很容易對治療產生畏懼,甚至因此放棄治療。

副作用控制好 抗癌路上更添信心

游啟昌醫師指出,對於非轉移性、以痊癒性為目標的治療,藥劑常常需給得很強,患者負擔大,此時勢必要將副作用控制好,才能在預定行程內完成治療,達到最佳療效;面對屬於轉移、較為後期的治療,由於往往屬於長期抗戰,除了療效,預先讓病人知道各種副作用,並告知是「可處理的」,有助於提升病患信心,在抗癌路上堅持到底。

過往,癌疲憊曾被認為是因失眠、焦慮,或是噁心嘔吐的營養問題引起,卻也常常在針對各個因素去改善後,依舊未見起色,使得不少病患開始「自我合理化」疲憊症狀。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癌因性疲憊症列為一種疾病,我國醫護界也合力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讓癌疲憊漸漸受到外界重視。

癌疲憊兩大成因:癌症本身 + 癌症治療

對人體細胞來說,癌症治療本身就是種壓力,當在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會讓健康細胞面臨到壓力,隨著治療時間與次數的增加,堆積的副作用也會越來越嚴重。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醫師表示,癌因性疲憊症的成因,除了癌症的治療,也包括癌症本身「尤其是較晚期的期別」。

謝瑞坤醫師強調,癌疲憊一方面會帶給病人極度疲憊,影響生活品質,無法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治療,若未妥善處理,疾病本身和治療帶來的雙重癌疲憊打擊,將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無法期待治療帶來的效果。

一名52歲的婦女,五年前面對乳癌曾抗癌成功,去年卻因為肩膀痛,回診發現癌細胞復發,同時合併骨轉移和肝轉移,確診為癌症四期;此次的治療過程中,漸漸出現疲憊症狀,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自述不管睡多久都相當疲憊,就算工作性質屬於靜態的文書處理,疲憊狀態也讓她幾乎不堪負荷。

該病患經評估屬於中重程度的癌因性疲憊症,給予藥物治療、緩解疲憊症狀後,已漸漸恢復體力繼續接受治療,不僅腫瘤縮小,也能繼續上班並有活力的過生活。

非藥物處治+藥物處治  雙管齊下擊退癌疲憊 

「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游啟昌醫師表示,根據《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低於4分的輕度疲憊,可以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衛生等非藥物治療來因應或預防,若來到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憊,便建議加上藥物治療,而研究顯示,我國超過1/4的癌症患者,便是處於此階段的中重度疲憊。

謝瑞坤醫師補充道,病患或家屬可以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 - 癌因性疲憊症診斷準則》,來評估是否面臨癌疲憊威脅,並主動積極的告知醫護人員,「否則一旦惡化到一定程度,像是已處於惡病質,便不太容易再恢復」。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