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國健署及相關醫學會、醫師都開始提倡應重視肌少症,肌少症是最近幾年在全球興起的文明病,而在台灣又屬中高齡族群的比例最高,此外,肌少症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許多沒有運動習慣、追求紙片人身材的年輕人也開始出現肌少症的症狀。
肌肉量少、肌力弱、體能差 也都算肌少症
肌少症一詞起源於希臘語,原意是「poverty of flesh」,在1989年由Dr. Irwin Rosenberg提出,從字面上看是缺少肌肉的意思,但後來則延伸為肌肉減少與功能喪失的意思。肌力與體能教練,同時也是營養師的吳皓宇說明,包含了三個部份:肌肉量減少(low muscle mass)、肌力減弱(low muscle strength)及低身體功能表現(low physical performance)。也就是說,不是單純指肌肉量過少,肌力不足和體能表現也算是。
肌少症會嚴重影響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包含增加跌倒的風險、產生許多合併症、身體肌力及機能逐漸喪失、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最後的結果,如長期臥床,則會使生活品質下降、健康照護成本增加以及死亡率上升。
高齡族群蛋白質攝取不足 影響肌肉、骨密度、免疫系統
目前研究發現造成肌少症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包括:身體老化、長期沒有使用肌肉、內分泌問題、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也有研究發現在高齡族群中,常有蛋白質攝取量不足、蛋白質利用能力降低,以及蛋白質需求量增加的情況,會使肌肉量、骨密度以及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吳皓宇教練進一步說明,而高齡族群又有肌肉合成阻抗的狀況,意指相較於年輕人,需要攝取較多蛋白質,才能夠達到相同的肌肉合成率。
肌少症需專業診斷 在家測試不及格快就醫
在臨床上可以針對肌肉量、肌力及身體功能表現這三項做評估,有些方法也可以自行在家測試。
1. 肌力測試:通常以握力為標準,若是男性
2. 肌肉量測試(四肢骨骼肌質量測試ASM):需透過醫院或研究單位才能夠檢查出數值,通常會用以下兩個方法檢查。若測試結果未達標準同時握力也比較弱,就會被確診為有肌少症
➡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 (DXA):男性
➡生物電阻抗分析(BIA):男性
3. 身體功能表現測試:
➡6公尺行走:每秒小於6公尺即不合格。
➡椅子坐站5次測試:12秒起立、坐下低於5次不合格。
➡簡易機體功能評估法(SPPB):是一種綜合測試,包括走路速度評估、平衡測試和椅子坐站測試,其最高分數為12分,若分數低於9分則意味著體能表現不佳。
身體功能表現測試最為重要,若是同時有肌力不足、肌肉量不足以及身體功能表現不佳的狀況,則會被認定為有嚴重肌少症。要遠離肌少症,除了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阻力訓練之外,同時蛋白質攝取量也要足夠,吳皓宇教練提醒,長輩進行運動時最好有專人指導,才能避免姿勢錯誤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