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長達兩年腹痛腹瀉! 不是壓力大是腸道在作怪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好發於20至40歲左右的大學生或上班族,常出現腹痛、腹瀉、血便及體重減輕等症狀。

一名19歲的大學生,長達兩年受腹痛腹瀉及血便症狀困擾,一直以為是腸躁症與痔瘡,每每症狀出現,僅在居家附近診所就診用藥,隨著症狀發作愈發頻繁,且服藥後症狀並未改善,在一次大量血便造成休克送急診後,才被診斷出為「潰瘍性結腸炎」。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助理教授級李柏賢指出,該名病患被收治時,從大腸鏡中看出有明顯的腸道潰瘍及血管暴露,經高劑量類固醇治療無效,申請使用生物製劑,「很幸運地,一週之後,該名男性症狀完全緩解,治療十週後大腸黏膜已完全癒合。」

醫籲:及早發現、定期追蹤、持續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又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好發於20至40歲左右的大學生或上班族,常出現腹痛、腹瀉、血便及體重減輕等症狀。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腸道反覆發炎,若延誤就醫或反覆急性發作,不只會造成腸穿孔、腸阻塞、廔管、腹腔膿瘍等,也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李柏賢醫師強調,「及早發現、定期追蹤、持續治療,是很重要的治療觀念。」

治療目標:追求內視鏡下腸道黏膜 需與正常人一樣

李柏賢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不單是症狀緩解,且必須腸道黏膜恢復正常與一般人無異才算治療達標。目前藥物選擇,傳統藥物包括5-ASA、類固醇、免疫製劑等,主要幫助病灶消炎,其中,生物製劑不僅能控制發炎,並能減少併發症,以減低日後面臨手術切腸風險。

去(108)年10月健保局放寬生物製劑的給付標準,潰瘍性結腸炎從原本的38周延長到54周,克隆氏症維持54周,兩者在病患停藥後的空窗期,疾病復發再申請的用藥時間,從原本的六個月也縮短為三個月。因此,李柏賢醫師呼籲,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無捷徑,唯有及早發現、定期追蹤及持續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才能好好的與病共處,「腸」保安康。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