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 可使用線圈栓塞治療

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屬於肥厚型心肌病變(HCM)的一種;因為左心室中隔增生的肌肉,肥厚病變阻塞左心室出口,使血液無法順暢通過,心臟細胞得不到足夠血液而缺血,稱為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醫師指出,目前針對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變治療方法,可以採用「經皮穿刺腔內間隔心肌消融術」,且原本使用無水酒精注射的方式,可由線圈栓塞來治療。

藥物治療成效不佳  可用經皮穿刺腔內間隔心肌消融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任陳鉞忠表示,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部分HOCM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要藉助非藥物治療方法,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和介入治療。而免開刀的介入治療稱為「經皮穿刺腔內間隔心肌消融術」,通過導管注入無水酒精,使擋住出口的肥厚室間隔心肌缺血、壞死、變薄,減輕心室出口阻塞壓力。

納入「經皮穿刺腔內間隔心肌消融術」治療條件有三,第一項為症狀(心衰竭藥物治療反應不良或外科手術高危險族群),第二項為休息壓力差≥50mmHg,或生理誘發後壓力差≥70mmHg,最後一項治療條件為心臟超音波確診。此種治療首先於1995年由Sigwart在Lancet報導,由於創傷小、操作方便,這種技術現已在世界範圍廣泛使用。

國際應用廣泛  術後需住加護病房

德國早期進行了療效及安全的觀察,對比術前和術後3個月、1年和2年的左心室出口壓力差和心功能變化,結果顯示,左心室出口壓力差隨著時間下降,心功能改善,運動時間及耐力也逐漸增加。然而,2011年美國心臟學會(ACC/AHA)建議小孩不應做此種介入治療。年紀大的病人術後3個月壓力差降低不穩定需密集追蹤,且術後需加護病房監測24-48小時。

注射無水酒精  可以線圈替代

陳鉞忠說,由於無水酒精刺激性大,不只病人術中需打嗎啡止痛,相對併發症也多。因此有其他非使用無水酒精的介入治療方式包括線圈、乳膠顆粒及直接腔內消融,但目前這些方式並無大型資料研究可供參考。

該院使用線圈取代無水酒精至今執行過5例,手術時間平均30分鐘,無人出現術中併發症也不需住加護病房觀察,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追蹤心臟超音波壓力差下降明顯,成功率100%。由於此種病人數量不多,未來仍須累積更多經驗,不過目前看起來可以此種方式代替無水酒精。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