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性別的執著,男孩也可以玩芭比

說到德國人跨越性別的框架限制,真的讓我印象深刻──當媽後,從孩子的周遭也可以觀察到。

新一代的德國爸爸,享受當奶爸的比例相當高,一早送孩子到幼稚園,有一半都是爸爸跟孩子在「十八相送」。近幾年來,德國男性投入幼教行列的人愈來愈多,一位就讀幼兒教育的十八歲女孩對我說,她們班上二十五個同學中,男生就占了五個,而恩典的幼稚園裡的男實習生,也從孩子兩歲時只有一、兩位,到恩典滿六歲要離開時,變成三到四位的比例。至於我們家,有一陣子也跟著恩典學習以毛線編勾手環,想不到先生和恩典的編織活,還比媽媽我還厲害呢!

針對孩子們的性別,德國的幼稚園不會刻意去教導或強化,所以偶爾看見小男生跑到變裝角落穿起女孩子的公主裝,老師們都是很自然地讓孩子們展現與玩耍,而小女孩當然也可以穿男騎士的衣服,跟男孩來場比武較勁。

有一回,我念了一本故事書給恩典聽,內容是一個小男孩因為爸媽在他生日時送一臺救火車而跑到花園哭,小男孩的爸媽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我想要的生日禮物是一個洋娃娃!」他爸媽卻說:「你是男生,不可以玩洋娃娃。」

我才念到這裡,故事還沒結束,恩典就很激動地說:「媽媽,他爸媽那樣不對,誰說男生不能玩洋娃娃,我們班上的女生也會來跟男生玩救火員救火的遊戲啊!我看到表姊妹的芭比娃娃,也會拿來幫她們梳梳頭髮啊!」

誰說小男孩不能哭?

恩典遺傳到媽媽發達的淚腺,碰到挫折或不如意時特別愛哭,有一回他跟我們一塊兒看兒童電影,電影裡的小男孩碰到一個打擊,心很痛卻一直忍住不哭,這時恩典突然很認真的問爸爸:「爸爸,男生不能哭嗎?」

我先生回答他說:「恩典,男生當然可以哭,爸爸從小被奶奶教導說男生不能哭,所以爸爸在情感流露上比較壓抑,可是恩典是一個能夠盡情流淚的孩子,這是一個很棒的人生禮物哦!」聽到爸爸這一番話,恩典開心地跟爸爸擁抱撒嬌起來,父子倆抱來抱去親個不停。

真感謝我先生將童年的小小遺憾轉化成溫柔,接納自己的兒子,不再侷限於傳統性別角色裡大人對孩子的壓抑及扭曲。

對我來說,每一個人的身體裡都住了一個女神與男神──身為人,我們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男人,或百分之百的女人,我們化為肉身的外顯性別,是行走在人間的特徵,但心靈力量層面的男神與女神,渴望聯手共創生命腳本。

透過孩子,我們有機會往自身內在的陰陽兩極裡,練習著給自己更多的覺察與溫柔相待,跨越性別的執著,邀請我們勇敢去覺察到自己對他人不同程度的偏見、攻擊與恐懼投射。

要跨越對性別的執著,有待我們如實去看到,生命的本質無關性別裡的框架限制。生命的本質是真實的愛,愛是人與人共通的語言。真實的愛邀請我們,兼容並尊重他人詮釋自身生命的版本,即使別人跟我們是那麼的不一樣。

【德式慢養手札】

◆孩子對性別的認同和養成,基本上受到大腦發展、教養、社會環境、媒體等多重因子影響。父母要思考的是:當孩子出現不同於其性別期望的行為或傾向時,是否有辦法陪孩子一起找出更美好的出路? 

◆雖然大部分孩子會按照其性別特徵來展現自己的性格,但也有孩子比較特別,此時別忘記:男人可以具有女性的特質,而女人也可以具有男性的特質,所以,誰說男孩子不能玩芭比娃娃? 

◆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多看孩子因性別產生的優勢(比如男生的力氣普遍偏大,搬重物等體力活可以男孩子優先),但不必執著於其性別行為特徵(女孩子想要一起搬也歡迎),畢竟現今社會環境中,已甚少有「只有某種性別才能從事的工作」。 

從德國親子教養現場的體驗、觀察和省思,

衝撞出充滿血肉的育兒慢養智慧!

每個母親,都盡己所能地愛著孩子,卻也因為種種育兒、教養的衝突、迷思,甚或害怕失去自己而糾結、焦慮著,暢銷書《夢想德國》作者皮爾斯夫人,有著吉普賽人的天性、女強人的獨立自主,還有許許多多夢想和興趣,然而,在走入家庭、生了孩子之後,一切有了變化……她必須學習當個母親,還要在德式教養觀點中學習、拉扯和激盪……

►妳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卻仍因為別人家小孩比較乖而感到沒面子?

►孩子時間到了不睡覺,妳就會因為沒辦法做自己的事而崩潰?

►明明很愛孩子,卻在心累、煩躁之下對孩子口不擇言,事後懊悔不已?

►妳累到想哭、想出走,就是不敢跟老公、孩子爭取「媽媽我也需要放假」?

睽違三年,終於等到皮爾斯夫人的《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本書不只有對育兒教養的摸索、德國父母的經驗分享,她還親自到幼稚園實習,貼身探索德國適性和全人教育在幼兒教育的做法,同時,皮爾斯夫人也發出當媽後最真誠的告白,並透過與孩子的相處,找到面對和接受不完美自己的勇氣!

不是縱容,也不是教出完美的兒女,是讓孩子做自己,也有適當的自我控制能力!

世界上有近一半的諾貝爾獎都被德國人包辦,但他們卻鼓勵不要過度開發幼兒的智力?德國獨樹一格的教育方法、觀念、政策,是他們瞬間再起、菁英輩出,並影響全世界的重要功臣之一!《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除了有德國婆婆媽媽的經驗傳承,也有幼稚園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分享,讓我們得以檢視臺灣和德國之間在幼教觀念和制度上的不同,並從中探討我們可以做出什麼樣的調整與融合,讓孩子依循自己的生命藍圖,有個健康、快樂、自由的童年,又能培養他們自我規範、獨立並承擔責任的能力和人格。

►孩子上小學前的唯一任務是「快樂成長」,沒必要從小就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

►德國人相信,在孩子七歲前養成晚上七點上床睡覺的習慣,對大腦發育及免疫力很重要。

►要給孩子自由,也要有管教的勇氣,幫孩子設界限,是避免行為和品格偏差,也讓孩子對外在環境產生安全感!

►德式教養讓父母學習控制憂懼,放手「允許」孩子去體驗、挑戰這個世界。

►雖然重視孩子的興趣養成和多方位發展機會,但不要逼孩子學才藝或上補習班。

►強迫孩子當「乖小孩」,反而容易讓孩子忽視真實的自己。

►讓孩子學習分擔家務,是讓他們對自己負責──別忘了讓孩子在當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培養孩子生活能力時,切忌貪圖一時輕鬆和方便就代勞,這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希望孩子會念書並非大錯,但父母應該理解,人生有太多挑戰等著孩子面對,不只有讀書。

一段融合觀察與省思、掙扎與療癒,讓父母和孩子看見彼此靈魂約定的教養練習!

德國教育讓許多孩子擁有與全球競爭的實力,然而當中也有得意志民族特有的框架和想法,再加上全球媽媽共有的內心糾結和罣礙,媽媽們的育兒教養路仍然走得不容易,且看皮爾斯夫人從這個過程中,如何找到當中的平衡點及對生命的省思……。

►孩子並不喜歡無頭蒼蠅般做牛做馬的父母──能意識到自我身心需求的父母,才有可能教養出快樂的小孩。

►跟孩子相處是最大的心性修練,他嘰嘰喳喳跟你分享所見所聞時,你的心有沒有在當下呢?

►每位父母都曾盡他們最大的可能愛孩子,但往往也帶著無知、恐懼的信念,挾制著孩子的身心。

►每次與孩子互動,同時也在幫助我們釐清自己,進行一次次的內在翻整與重建。

►父母無法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很大部分源自父母不願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接納生命中的失敗、挫折的父母,較不容易極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地要孩子成為萬能或完美小孩!

►父母總以為是自己在帶孩子,但孩子也時時啟發我們的心之眼,我們常常得放下原有的價值觀和成見,才能看見孩子的光點!

皮爾斯夫人反省體制、自我覺察、大膽嘗試與耐心練習,連過程中的慌張、挫敗、痛苦和自我質疑,都毫不掩飾的分享,這些酸甜苦辣能給予許多在教養中摸索的父母不一樣的能量和鼓舞。

作者簡介

皮爾斯夫人

熱愛平凡主婦小日子+個人自我夢想實踐的行動派媽媽

創意+搞笑+智慧+愛,四味調和料理的家庭生活禪

本名林家羽,曾任電視節目企劃製作、廣播節目主持人、身心靈工作者、旅遊雜誌記者、駐德國特派記者。定居德國從事;文字工作者、瑜伽老師、身心靈工作者、並於《人間福報》德式親子生活禪、日耳曼媳婦異國手札、《双河彎》德式手創幸福生活誌、《時兆》雜誌等報章雜誌擔任專欄作家。

  平日熱愛研究創意料理、徜徉於生活手作的練習,她是陪伴恩典快樂生活的慢活烏龜媽、是熱衷幫全家計畫大小旅行的玩樂老婆、是深愛自然森林樂活的女子,同時也是──文字、舞蹈、電影、音樂、啃書、獨處、即興塗鴉、旅行、靜心缺一不可的媽媽。

著作

《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夢想德國》、《精靈的十三夜的飛行》

臉書粉絲頁

野小孩的慢活旅行&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yekids/

繼《夢想德國》後,皮爾斯夫人全新德國告白《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