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神經大條 不覺有異
「二十三歲研究所寫論文時的壓力引起腸躁症,不以為意的與『它』共處八年,卻在三十一歲時得到大腸癌。」現年三十二歲的毛賢婷說道。
毛賢婷接著提到,當時論文口試在即,常常待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沒有休息,加上追求完美的性格,即使腸枯思竭也逼迫自己要有進度才能休息。每每感覺餓時,才想到要進食,三餐不在正確的時間吃變成常態,讓他產生拉肚子、腹痛、便秘等腸躁症狀。
當聽到醫師診斷為腸躁症時,毛賢婷說:「那時並不特別在意,想說腸躁症因為壓力而起,也很難根治。雖然會帶來不便,但不至於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自己也聽從醫師指示,按時吃藥且遵照三餐正常吃,少油膩少肉類的標準,很少超量飲食。
一畢業就到淡江大學研發處育成中心上班的毛賢婷,工作上承續寫論文時吹毛求疵的個性。給自己的心理壓力,讓身體的腸躁症狀時好時壞。其中一度跑去中醫看診,他轉述醫師的話說:「沒什麼大礙,不會發展成大腸癌啦別擔心!」就這樣吃了五年的中藥,學習如何與腸躁症和平共處。
直到去(一○○)年四月初,開始發現有血便,血液呈現橘紅色。本來以為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下還是前往中醫看診,希望透過調養身體的方式恢復。直到九月,出現腹脹、排便摻有橘紅血液,才到大醫院檢查。經住院做切片,確診為大腸癌第二期。
「當下有如晴天霹靂!」毛賢婷表示,每天早睡早期,不愛吃肉多以蔬果為主,且家中無癌症病史的他,卻還是罹患大腸癌。當時醫師向他說明,可能是腸躁症的問題,加上長年吃來路不明的中藥,或是過量的瀉藥,讓大腸呈現濃濁的深褐色。醫師也指出,腫瘤距離肛門只有三·五公分,必須要做人工造口,若是保留肛門,以後復發可能性非常大。
個性樂觀的毛賢婷說,目前仍以口服化療藥物持續治療。並且積極的每天運動,保持身心健康以對抗病魔。即使一開始帶著人工造口生活,讓他感覺到極度的不適應,且多次感到沮喪、難過,但只要一想到好多人的關心,都是讓自己變得更堅強的動力。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20120818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