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淺談口腔癌
楊宗霖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耳鼻喉部主任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如唇、舌、頰黏膜、口底、齒槽粘膜、齒齦、口蓋、上顎竇及顎骨。口腔癌絕大部份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少部份是由唾液腺體形成的。國人罹患的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口腔癌可由口腔白斑或紅斑惡化等癌前病變所形成,也可以在口腔內的不同位置出現多處腫瘤。對口腔癌而言,煙、酒、檳榔等或是不合適的假牙等所造成的長期刺激,均是重要的環境刺激因素。

根據衛生署的資料,口腔癌是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罹患人數及死亡人數變化最快的癌症,一年統計約五千人罹患口腔癌,兩千多人死於口腔癌。自民國七十一年起至今,癌症早已成為國內十大死因排名第一名。以雲林縣為例,根據雲林縣衛生局的統計資料,從民國93年至民國96年間,口腔癌一直高居雲林地區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且死亡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分析雲林縣各個鄉鎮的口腔癌發生率,在民國89年至92年這四年間,台西鄉的每十萬人口的發生率高達92.57%,居全國之冠;其他像是元長鄉、二崙鄉、西螺鎮以及土庫鎮等等,也在全國排名的前十名之內。這可能與嚼食檳榔的習慣有關,而排斥切片檢查或誤信偏方治療的錯誤觀念,也往往延誤治療的時機,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

口腔黏膜如果有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斑塊的情形,或有變為潰爛的紅色斑塊,便可能是癌前病變,可惡化成口腔癌。口腔癌最常見表現為難以癒合的潰瘍或是突出的硬塊,並常伴隨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早期病人常無症狀,因而忽略癌症的存在。因此只要有兩個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腫塊,便要尋求醫療。診斷方法主要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組織切片並不會造成癌症的擴散或惡化,如果因為排斥切片,而延誤診斷,可能會失去治癒的黃金時間。

在口腔癌的治療中,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依不同期數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一般而言,早期的口腔癌只需做原發病變的切除,或佐以頸部淋巴清除術即可;但若為較嚴重的口腔癌,除了病變處的大範圍腫瘤切除和頸部淋巴結廓清外,視情形需合併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這些治療可以增進局部腫瘤控制和減少遠隔轉移,增加病患的存活。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使得癌症的生物學進程得以深入地研究。利用對癌症分子生物學的了解,尋求新藥物的作用標靶。這些可能成為藥物作用的標靶主要針對癌細胞各類特殊分子,在不增加化學治療毒性的情況下提高癌症的治療成績。在口腔癌新發展的生物製劑標靶治療,初步的臨床結果不錯,可望對未來口腔癌的治療,提供新的治療方式。

復發的口腔癌常發生在治療後的一年之內,故應該每個月追蹤檢查一次,第二年每三個月一次,第四、五年以後可以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在追蹤期間首要注意遠隔轉移及第二原發腫瘤的可能性。而在口腔癌的預防方面, 口腔癌的發生與嚼檳榔、抽煙、喝酒等習慣有密切的關係。有鑑於此,衛生署結合相關科別之醫師,加強口腔癌的篩檢與防治,以期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降低口腔癌的危害。為了改善上述情形,縣衛生局配合各鄉鎮衛生所,近年來不斷積極地推動口腔癌防治和篩檢的工作。各鄉鎮衛生所除了針對高危險的個案進行定期的追蹤篩檢之外,衛生局也跟各鄉鎮的衛生所合作,定期派出口腔癌篩檢巡迴專車,以改善居住較偏遠地區民眾就醫的不便的問題;另一方面,縣衛生局也跟各鄉鎮地區的醫療院所合作,來提高口腔癌篩檢的比率。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每年接受口腔癌篩檢的人數正逐年增加。

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生物製劑標靶治療。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治癒率,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的傷害,增進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編輯部整理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