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亞斯伯格症要有更多的認識
前些日子美國小學發生血腥屠殺,外界紛紛揣測兇手患有亞斯柏格症,但專家認為:亞斯伯格症者有些易情緒衝動發怒,但很少蓄意傷人,外界不要任意給予污名化的結論。對於亞斯伯格症,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認識!
 
認識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根據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命名,是腦部廣泛性發展障礙疾患的一種,目前尚無法證實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實際原因。亞斯伯格症的行為特徵和高功能自閉症相近,因此目前兩者常被歸類為泛自閉症候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統稱之。過去,精神醫學會對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標準簡略如下:
 
1社會互動障礙
2固執或興趣狹窄
3非精神症狀況的行為問題
 
因為前項和自閉症的診斷標準相同,細分時,兩者主要的不同在於:亞斯柏格症的孩子並沒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其智力發展通常也和一般孩子差不多,部份個案甚至達到資優程度。大多數自閉症患者合併有智能障礙、嚴重語言遲緩的低功能個案。
 
少數輕微亞斯伯格症者的社會適應和行為習性和一般人並無明顯的差異,只是固執好辯、堅持己見、不易溝通、很「魯」、愛打小報告、不受歡迎,若不仔細評估,不易診斷。所以對臨床專科醫師來說,如何正確的鑑別診斷有無亞斯伯格症,或是高功能自閉症無疑是一大挑戰。

亞斯柏格症的孩子並沒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
 
亞斯伯格症的行為特徵
前些日子,發生轟動一時且令人難過的美國小學的血腥屠殺案,許多人懷疑兇手患有亞斯柏格症,造成認定亞斯伯格症的人會出現恐怖暴力性的攻擊行為的誤解,但這些都只是媒體喜歡捕風捉影、看一個影生一個子的解讀方式,大大誤解亞斯伯格症的人格行為。
 
對此,我們請教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兼任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映雪,臨床上診斷亞斯伯格症,可從以下三方面障礙來討論:
 
社會互動障礙
亞斯伯格症者最明顯的行為特徵便是社會性互動的關係發生困難,包括缺乏同理心、無法了解或推斷其他人在想什麼;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緒和表情反應;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觀點、想法無法換個角度思考;難以掌握處理複雜的訊息,以至於彈性的人際互動、認知、觀察、與溝通對他們而言相對困難很多;與他人互動時會容易感到焦慮、惶恐不安等,難以和他人建立一個良好的社交技巧和人際互動的關係。
 
極端不安時,偶有情緒失控衝動的憤怒情緒,但他們往往並非故意做出令人不解或是傷害人的舉動,只是情急之下的衝動反應而已,若平時多加以指導,可以化解改善其衝動不安。嚴重暴力事件的發生應該是個案,背後有各種原因,需要個別深入探討。
 
語言溝通困難
與自閉症不同的是,亞斯伯格症者的說話與溝通技巧表面沒有顯著的發展困難,他們發音正確,甚至咬文嚼字措詞文雅,自小也沒有講話慢的情形。
 
有些個案安靜不喜歡講話,但許多則是滔滔不絕,常不管別人的興趣感受,重複述說同一個主題。他們在溝通上經常不太會注意到其他人的反應、無視於他人的喜怒好惡、不善於察言觀色、無法覺知他人的身體語言,所以對於他人的行為意見難以做出合理的回應;
 
在發言過程中也無法分辨出哪些話能說、不能說,因此言語表達較為坦誠、直接,甚至會出現不適當、突兀的用語;比較是單向思考模式,直來直往的說話方式,甚至會對他人直接發表負面的批評(雖然偶爾批評言之有理);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自我中心比較強勢,所以常常會讓別人覺得和亞斯伯格症者溝通困難,常被冠上「白目」、「自我中心」的字眼,容易被同儕排擠。
 
固執或興趣狹窄
再者,亞斯伯格症者對於感興趣的事物較一般人執著,有超出一般人的堅持和投入的行為。例如強烈著迷於車子標誌、型號、歷史故事、文獻典章、武器、鐵道站名、地標、生物習性等事物,常常反覆過目與倒背如流;興趣固執也導致過度反覆收集自己喜好的東西,例如:公仔、刀子、DVD、模型。
 
固執也會表現在生活習慣上,每天進行一成不變的行為常規、抗拒改變,一旦突然被改變時會讓他失控,出現發飆生氣行為,也因此常被旁人不解;假如家長沒有買給他一直渴望的東西,挫敗也會讓他產生激躁的情緒與脫序的行為。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儘管孩子出現以上行為還是不能直接診斷為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的症狀非常多樣,會隨著年齡、社會適應的歷程出現不同的變化,其障礙症狀必須在生活中反覆出現,而且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型態與功能程度時,才能進一步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

總是被混淆!亞斯伯格症候群VS.高功能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候群和高功能自閉症,為何總是被混淆?陳映雪主任解釋,由於兩者的特質類似,一樣會出現社交互動障礙、溝通困難、固著性的行為模式,但其中仍存有一些差異性,

例如自閉症者在幼兒時期(約三歲之際,或是更小時)容易被診斷出,社會互動與語言發展出現明顯的障礙,如不對人笑、對叫喚聲不反應,自做自的、困擾時只是哭、不找人或去拉他人的手,不注視他人眼神、不會對人展示他的物品、不會追尋他人的目光或手勢、但手腳動作發展卻十分靈活。

語言溝通與社會互動若是輕度自閉症者,早期被發現、及迅速被治療後,多年後至小學期間,兩者皆有顯著改善,也會說話也會溝通,但仍然存有部分這些障礙特質時,此時此際,就很難區分二者。而輕度高功能自閉症的幼兒到了五歲之後,如果發展出語言表達的能力,此時個案行為表現難與亞斯伯格症做區分。

亞斯伯格症在語言發展上幼兒期雖沒有明顯的問題,隨著年齡的成長,也會從簡單的詞彙、句子發展出流暢的對話,然而長大隨著社會互動的需求,發現他們不了解一些語意、聽不懂比喻、不了解笑話、無法舉一反三,只從某個角度看問題,不知變通,難免造成各種溝通與社會互動的衝突。

稍長時,他們背了許多知識但無法在適時或適當情境活用出來,也容易產生各類誤解,形成衝突。溝通問題也是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容易出現脾氣暴躁、易怒的原因之一。他們自小就有脾氣暴躁,但家長通常不會特別注意,常被認為只是小孩子耍耍性子,因此亞斯伯格症患者小時候比較難發現。

以男生居多!?
亞斯伯格症與性別也有相連關係,臨床觀察約有75%的亞斯伯格症者為男性,陳映雪主任分析,推論的原因可能和男女生的大腦性別結構有關,加上女性先天的社交基礎較男性強,因此有許多輕微的亞斯伯格症者並不容易被發現。

接納與了解
一般人對亞斯伯格症容易出現誤解,還有媒體誇大、扭曲的報導,常讓一些亞斯伯格症者的行為被偏差化,像是他們是一群具有攻擊、暴力行為的人,不過這些都只是源自於極少數個案,甚至是一、兩則新聞所過度延伸出的放大事件。
 
亞斯伯格症直至1981年才被醫學界正式提出,陳映雪主任指出,目前尚未有流行病學真正、且大規模的研究指出亞斯伯格症和暴力有關,也沒有確切的犯罪研究指出患有亞斯伯格症的人,究竟會有多少人出現暴力行為。而臺灣針對亞斯伯格症,在近十年也才比較有相關研究。反倒是無根據的錯誤推論,不僅造成社會大眾的誤解,也會讓身為亞斯伯格症者出現莫須有的恐慌,加深他們不被理解的情緒反應,因此社會大眾也要避免用不當標籤看待他們。
 
亞斯柏格症並不是精神病。

陪伴和教導
不過,多數家長關心亞斯伯格症是否可以早期被發現,早期介入治療獲得改善?陳映雪主任表示:「我們不是那麼樂觀,但行為的改善與社會理解成長絕對可以,不過要完全像正常人一樣確實是比較困難。」
 
特別是家長和社會大眾必須要有一個正確觀念,亞斯柏格症並不是精神病,是和自閉症同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的一種,如果不確定孩子是否有亞斯伯格症時,一定要就醫請專科醫師進行鑑別診斷,也不要羞於尋找外界的資源。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許多的專家理論、書籍分析亞斯伯格症的治療模式,但要記住,如果你家有個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也請先調適好你自己,努力建立與找到最佳的支持網絡,包含特教、醫療、輔導、人際互動團體、或是親友等,因為亞斯伯格症者的治療沒有一個結束的時間,隨著成長,仍需不停的教導。
 
現今的治療辦法主要以改善症狀、提升互動技巧,改善情緒管理為目標,幼年採行為治療為主,青少年主以社交互動治療團體,加上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也會隨著年齡的成長、人際互動、生活需求不停轉換與複雜化,需要父母長期耐心的陪伴與治療、協助和指導。
 
歷史上的知名偉人如愛迪生、愛因斯坦、莫札克等都被研究指出可能擁有亞斯伯格症特質,故事也告訴我們: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陪伴和教導,耐心誘導孩子學習,先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處理他的焦慮,才能進一步教導他的情緒和社交技巧,並且要清楚、溫和且堅持的與孩子們溝通,設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界線,也不妨帶著孩子多接觸團體社交活動,或是參加家庭聚會,鼓勵家長小孩和其他小孩子接觸,或是和孩子一起討論有趣的事物、社會焦點等,提醒溝通技巧,以及觀察表情行為訊息,一些日常生活的示範與提醒推動孩子能力,幾乎不輸於臨床治療的結果。

陳映雪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研究員
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兼任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陽明大學精神醫學系兼任臨床教授、弘光科技大學教育部定兼任助理教授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