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胃腸道基質瘤非絕症 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一般人對於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或簡稱GIST)這個名詞感到陌生,是因為以前對於腫瘤的分類較混亂,無法仔細區分它與其他腫瘤的不同,因此也無法有確切的治療方式。近十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步,醫學界才發現是因為稱作「卡侯氏間隙細胞」的運動神經細胞產生病變形成基質瘤,與一般的腺瘤、纖維瘤不同,屬於罕見的肉瘤,好發於消化道,因此通稱為胃腸道基質瘤。

國人罹患的比例男女均等,大部分發生在50歲以上族群,50%生長在胃部,25%生長在小腸,其他像是在大腸、直腸、食道均有可能。很多人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多半都能在腫瘤還小的時候及早治療,控制病情;有少數人則是在其他手術意外發現。由於初期沒有症狀較難察覺,通常到因胃出血造成的黑便、血便時,顯示腫瘤已經很大。

一般的觀念當中,惡性腫瘤似乎跟絕症畫上等號,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蒼恩強調,惡性腫瘤分很多種,並非每種都無法醫治,如不同的小偷,小的可能偷偷東西,大的則可能強盜殺人,如何表現端看小偷本性。就像有些惡性腫瘤切除之後就不會復發,有的則是需要輔以藥物治療控制腫瘤發展,而胃腸道基瘤的復發風險可利用腫瘤大小、顯微鏡下有絲分裂數及生長的位置來評估。
 

王蒼恩醫師呼籲民眾對於惡性腫瘤無需過度驚慌,現代醫學進步快速,胃腸道基質瘤除了可進行手術切除外,目前第一線標靶藥物對控制腫瘤有不錯的療效。曾有患者的癌細胞轉移到腸子,出現化膿及感染的情形,但是藉由標靶藥物成功的將腫瘤縮小。因此民眾定期健康檢查,便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面對陌生的腫瘤將不再畏懼。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