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高?太瘦小? 解讀寶寶生長曲線(上)

爸媽們難免擔心孩子的成長發育會輸在起跑點,所以總是關注著孩子的身高夠不夠高、體重夠不夠重、為何看起來比其他小朋友瘦小等問題。關於小朋友的成長發育以及常見迷思,你究竟了解到多少?除了認真紀錄生長曲線,更要讓孩子養成營養均衡、睡眠充足、適度運動的好習慣,才有機會長得像大樹一樣高!
 
長得不夠高?體型太瘦小?
翻開兒童健康手冊的最後幾頁,附有幾張看來密密麻麻的表格,這正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適用於全球0~5歲幼兒的「生長曲線標準圖」,生長曲線主要依據測量身高、體重、頭圍所得的數據來判讀百分比,只要百分位落在3~97的區間,就表示寶寶的生長發育屬於正常範圍。

解讀寶寶的生長曲線
有時家長會對寶寶的成長發育情形過於擔憂,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高銓宏提醒,兒童的成長發育狀況是連續且動態的,是否生長遲緩必須連續觀察數個月才能確認,家長平時除了觀察寶寶的生長連線有無依循生長曲線走勢,若短期內變動高於或低於兩個曲線區間,或者百分位低於3或是超過97,務必就醫讓醫師進行評估。
 
舉例來說,如果1位12個月大的女寶寶目前身高77公分、體重10公斤,對照生長曲線圖會發現百分位皆落在85,代表寶寶在100個孩子中身高與體重超越85個孩子,長得非常頭好壯壯!
 
Check!生長曲線這樣看
步驟1 》依寶寶的年齡(足月/年)找出橫坐標。
步驟2 》依身高(身長)、體重、頭圍找出縱座標。
步驟3 》兩線延伸相交點可比對出寶寶當下正值的百分位數值。
 
身高觀察重點
3歲以前的小朋友正值成長快速期,新生兒的平均身長約50公分,到了1歲左右會成長到約75公分,是身高成長最為快速的階段。
 
之後平均1年有10公分的成長幅度,2歲時大約85公分、3歲時大約95公分,等到滿3歲後,每年仍可以長高4~6公分之多直到青春期前為止,步入青春期後會以更高的幅度成長。不曉得聰明的爸爸媽媽有沒有發現,2歲時的「身長/身高圖」曲線並不連貫,主要原因在於2歲前是測量平躺的身長,2歲以上(含2歲)則是測量站立的身高,因為測量方式不同所以導致曲線有些微落差。
 
體重觀察重點
孩童的體重應穩定呈現向上成長的趨勢,若體重不增反減,則應回頭思考孩子近期內是否曾生病不適。與身高相較,體重增加的速度較為緩慢,而且每個孩子高矮胖瘦大不相同,體重自然也會有一些差距。
 
基本上,體重只要不是突然增加或是減少太多,百分比對照後落在3~97的區間都屬於正常範圍。高銓宏醫師表示,現代人的營養攝取充足,臨床上鮮少遇到孩童有體重過輕的問題,但若長期體重過輕,必須考慮是否和疾病有關連,家長不容輕忽。新生兒平均體重約3公斤,4個月時體重約是出生體重兩倍,1歲時則是出生體重的3倍(約9~10公斤),到2歲時體重約12公斤、3歲時約14公斤。
 
頭圍觀察重點
寶寶的頭圍大小和神經系統發展密不可分,假使頭圍過大可能跟顱骨發育異常或是水腦等疾病有關,而頭圍過小也可能是小腦症或遺傳、營養不良等問題。此外也要觀察前後囟門有無依正常時間閉合,前囟門應該在12到18個月關閉,後囟門約在寶寶出生後第6到8週時關閉,太早或是太晚閉合都可能跟腦部發育異常有關。
 
 
生長曲線該持續觀察多久
雖然健康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圖只紀錄到5歲,但家長仍可以持續替孩子觀察紀錄到女生約14歲、男生約16歲,這時孩子的身高便會大致底定。許多爸媽都很擔心孩子是不是長得不夠高、不夠壯,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發育步調,家長無須和他人比較,只要孩子的生長曲線有逐月進步就足夠了!
 
如何解讀早產兒生長曲線
至於早產寶寶在解讀生長曲線時,是否需要使用矯正年齡呢?高銓宏醫師表示,這必須視早產的程度而定──醫學上定義出生週數早於37週即為早產,但在35~37週出生的孩子,其發育狀況幾乎無異於足月出生,若是出生體重也在2500公克以上,通常沒有使用矯正年齡的必要。
 
但若寶寶不屬於上述狀況,因為需要花一點時間追趕成長進度,可使用矯正年齡來解讀生長曲線,早產兒評估生長發育及添加副食品需使用矯正年齡,直到2歲左右。不過,畢竟每個孩子的健康狀況不太相同,建議若對此有疑慮,應該和了解寶寶狀況的小兒科醫師進一步的討論。
 
生長曲線為何男女有別?
生長曲線之所以男女有別,是因為男生與女生先天在成長發育速度上有些許差異,這些差異或許年幼時並不明顯,但隨著年紀增長,到了青春期便可以清楚看出端倪──女生的青春期較早開始,在青春期開始時即快速長高,因此國小高年級女生的身高通常優於男生,等到月經出現後便逐漸停止長高;
 
但男生在進入青春期後才開始快速長高,平均每年可長高多達6~10公分。另外女生的生長板較早閉合,約在骨齡14歲時,男生約在骨齡16歲時生長板才會閉合,因此成年後身高男生多優於女生。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