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並非不治之症

若治療或追蹤有規劃、並配合醫師建議的生活調整,可能有助於病情管理與生活品質維持。保養的方法很簡單,進食不可過快,飯後避免擠壓胃部,飯水分離,定時定量。

若治療或追蹤有規劃、並配合醫師建議的生活調整,可能有助於病情管理與生活品質維持。保養的方法很簡單,進食不可過快,飯後避免擠壓胃部,飯水分離,定時定量。

這是一位年約50歲的男性病人,長期有胃悶脹與喉嚨異物感的問題,因為症狀並非嚴重到影響其生活品質與飲食,因此常常自行服用胃藥解決其不適感。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各種胃藥均無法緩解其症狀,且症狀愈來愈嚴重,不得不去腸胃科檢查,胃鏡檢查結果是胃食道逆流(GERD),同時食道有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醫師告知胃食道逆流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賁門)鬆弛所致,只能使用較強的胃酸抑制劑減少胃酸的逆流,至於巴瑞特氏食道僅能定期胃鏡檢查追蹤,並囑咐要嚴格限制飲食的種類。病患連續幾個月服藥之後,症狀不見減輕,加上嚴格的飲食限制,體重急速下降,情緒非常焦慮低落,因此開始服用身心科的藥。

該病患經朋友介紹遠從中部來治療,據瞭解其最擔心焦慮的是腸胃科醫師所說的食道癌前病變,因為一般人的反應是”談癌色變”。其實在此之前,我的針灸門診已經治療過許多胃食道逆流合併巴瑞特氏食道的病患,治療後追蹤,均有不錯的療效。針灸的治療仍是以頭皮針與耳針為主,不使用任何藥物,建議一周治療兩次。

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導致酸液逆流而上,胃酸最酸的PH值可比鹽酸,因此逆流過程會灼傷食道與喉嚨與口腔黏膜。食道黏膜因為長期胃酸反覆地刺激,出現免疫與發炎反應,會啓動自我修復的機制,在長期修復過程中,食道黏膜原本的麟狀上皮細胞會被柱狀上皮細胞所取代,此柱狀細胞雖然能夠對抗胃酸的刺激,但是也增加了癌變的機率,視之為癌前病變。

在我的治療經驗發現,有巴瑞特氏食道的病患幾乎至少有6年以上的病史,而且臨床症狀都不是很嚴重,有可能是平時腸胃的輕微不適使其失去警覺性,食道長期默默地承受強酸的刺激,終究出現癌前病變;男性患者居多,可能是男性有較大的工作壓力,對病痛大多採硬撐面對。

目前為止,中西藥對於賁門鬆弛的改善仍非常有限,針灸的治療主要是針對賁門去刺激使其恢復緊縮的正常功能,阻絕胃酸持續逆流損害食道,同時更能夠針對食道刺激,加速其黏膜細胞的代謝與修復。在我的針灸治療過程中,我並不太限制病患的飲食,因為胃食道逆流的主因是賁門鬆弛,與飲食種類無關,更與胃酸的多寡無關,長期服用制酸劑不僅無法根治胃食道逆流,由於胃酸的減少將造成消化不良、排便不正常甚至骨質疏鬆,飲食的嚴格限制更讓病患營養不良,自律神經失調。

西醫對於巴瑞特氏食道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使用射頻燒灼術(RFA)破壞異常的黏膜細胞,雖然成效不錯,其缺點是燒灼後的疤痕組織可能會出現食道狹窄,因為燒灼過深傷到神經,導致賁門更加鬆弛。另外內視鏡黏膜切除(EMR),雖然可以取得完整的病理標本,但可能出現食道穿孔的風險。其他如外科手術的優缺點,已在之前文章曾經有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現代醫療科技突飛猛進,能夠快速準確地診斷病因所在,儘管如此,某些疾病在治療上仍面臨挑戰,手術的介入與藥物的治療各有風險與限制,胃食道逆流便是其中之一,但是「不治之症」並非「絕症」,有些症狀嚴重的病患卻因此想不開而輕生。巴瑞特氏食道的治癒,間接證明針灸治療對於胃食道逆流的療效,胃酸不再逆流刺激食道黏膜,同時針對病變的食道治療,使其修復並新生正常的上皮細胞。若治療或追蹤有規劃、並配合醫師建議的生活飲食的調整,再復發的機率非常低。保養的方法很簡單,進食不可過快,飯後避免擠壓胃部,飯水分離,定時定量,如此爾爾。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